关键词:回归
丽水青田
在大城市打拼的想回家安居
在国外赚钱的想回国寻找新商机
两种回归
埋藏着不同的故事
我的老家在安徽芜湖,我的妻子来自丽水青田。今年回乡,在这两个地方,发现了同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就是身边很多人,从最开始毫不犹豫选择外出打拼,到经历风风雨雨之后,如今渐有回归之意。
不过,两地的两种回归,背后埋藏的,却是不同的故事。
当初大学毕业,同学好友中基本都是跟着找工作的轨迹,最终定格在某个城市,一切从头开始。我的同学小泽,去了宁波。然而,已经成家的他,今年想回老家了。
他说,5年前,在宁波拿七八千的时候,在老家只能赚到两三千。这些年,他发现,这样的收入,在老家也能赚到了,综合房价和物价,以及照顾父母等角度,对于他这样的“经济适用男”,还是回家“长治久安”现实一些。
还有好几个同学,状况也和小泽类似。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好,但也有苦恼,打拼几年,生活却迟迟无法安定,真心觉得累了。
如果说,在芜湖看到的回归,是地区发展趋向平衡带来的变化,那么之后在青田看到的回归,就是另一番情愫了。
青田,这个号称“中国距离世界最近的县城”,往年过年时总因聚集了各地归来的华侨,小县城颇为热闹,哪怕到了年初五初六,宾馆也会一房难求。
然而,今年的情况明显不同了:请客的,大多是国内的亲友,因为大家知道,欧洲等地经济环境不好,不少人在外面日子过得也不易;回国的礼物,也变成了巧克力或咖啡之类的小物件,不再需要奢侈品撑场面了。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回归似乎也成了热词。
妻子有个堂兄,原本在西班牙开了两家首饰店,日子过得顺风顺水。去年,欧洲经济环境动荡,最终也波及了他这样的小本经营者,一家子选择关店回国,转战绍兴,重新创业。
和家人聊天时,他们也提到,这当中,虽有无奈,但也是一种重生。国外经济环境不好,如果为了撑面子,迟迟不愿回归,最终苦的还是自己。
过年的时候,一名回来过年的希腊侨领告诉我,当地华商,大概超过35%的人,眼下已选择了回归。
关键词:新族约
江西新干
搬离小山村的人家越来越多
家族里办事连人手都凑不齐
为了家族的凝聚力
乡里制订“新族约”
我的家乡位于江西中部的一个小山村,所属新干县建县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1989年,县境内发掘的商代大墓震惊中外,被专家称为“江南青铜王国”。
老家的过年习俗里,有一项很特别,就是女婿大年初二要陪着女儿一起回娘家,而家族里的每家每户都要“请郎”,就是派一名代表赴宴,一般都是男户主参加。然后从大年初二开始,各家轮流做东,一直宴请到大年初六。
在我们那个村,包括叔侄和同辈在内,陈氏家族共有18户。以往碰到这类事,我总是以去亲戚家拜年推托。不过,今年春节刚回家,长辈就找我“谈话”,要求我参加,并郑重地表示有事情要商量。
大年初五这天,堂哥陈海宽拿出一份早就拟好的《新干霞团村(陈氏)首届理事会成立事项》,两页半纸,说是趁“请郎”时每家每户都在,大家一起商量一下。
拟讨论的“事项”包括,成立理事会,理事成员为每家的男户主,并由理事会推举四人,分别负责会计、出纳、审核和审批。
这其实就是一份新型的《族约》,比如每年清明给家族新出生孩子上谱,户主须回家扫墓;家族做“特种好事”(指家族中有人过世),22周岁以上(在校生除外)须回家帮忙。还有村干部选举时,家族推荐一人参选。如有重大事情一人作不了主时,与理事会成员商量,由理事会提出要求和理由。其他还有比如个人建房必须遵循前排不能高于后排、右侧不能高于左侧。
《事项》里还包括罚则,比如清明不回家扫墓罚200元,特种好事不回家罚1000元(女性减半收取),22周岁以上男性两次不参加家族“特种好事”将开除出理事会。
家族里的长辈解释了成立理事会的原因,我们陈姓在村里属于小姓,加上年轻人和经济较好的人都已在县城购房,这种分散的居住状态,造成一旦遇上“特种好事”,连人手都找不齐的尴尬现状。加上缺乏团结和凝聚力,碰上村里具体事务,有时难免会被不公正对待。
相对来说,我算是年轻一辈里离家比较远的,“新族约”里的一些内容对我来说,不是很轻松就能做到的。但是,我觉得只要不违法我都接受。
正是由个人组成家,家再形成家族,家族聚居或分散各地形成村落或小区,再形成小到乡镇街道大到国家。而将家族凝聚在一起的,除了亲情之外,共同的风俗习惯和“族约”也不可少,这也是社会文明的一方面。
关键词:亲情
台州临海
早过了物质匮乏的年代
但父母总习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孩子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这样
我们却不能为他们多做点什么
年初二,回娘家。一路向南。
年前,爸妈就跟我说:“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在婆家过完年再回来,我们没关系的。”其实,他们很爱热闹。
到家,满满一桌菜。小狗牛肉、膏蟹、墨鱼、大鲳鱼……这些老家的特色食材,他们早早备在冰箱,却一定要等我们到了才吃。早过了物质匮乏的年代,但父母们总有一种习惯,把最好的东西,留给下一代人。
两岁的宝宝很喜欢这个“妈妈小时候住的地方”,成天蹦来跳去的,还把我小时候的玩具全部提溜出来:“这里好!爸爸妈妈也一直住这里吧!”
不过年轻的爸爸妈妈,住了两个晚上,就寻思着要回来了:睡不着,拉不出来……小时候朝夕相处的房间,如今竟有了明显的不适感,难道这就是“回不去的故乡”?
提出要早点走,老爸眼里闪过一丝失落。但他还是说:“嗯,不习惯还是早点回去休息。”
我们这一走,又将他丢进一屋子的冰冷空荡中。因为孩子出生后,老妈几乎都在杭州帮我带孩子。老爸一个人住,一个人吃,还自嘲地说:“一年瘦了十斤,也好的,三高也没有了。”
回杭那天,爸妈五点多就去菜场,买了N只新鲜墨鱼,“带回去吃”。
门边上放着数袋行李,海鲜、牛肉、粉干、巧克力,甚至还有洗衣粉、洗衣液、洗发水。
我坚决放回去,爸妈又坚决拎出来:“放这里也用不完,你们不要买就是了。”
天底下的父母,都是这样?但我却不能为他们多做点什么。
去年,外婆去世了。我从小是她带大的,和她很亲,我知道她最大的愿望之一,就是看看我的小孩。
生完小孩的第一年过年,外婆说,孩子太小,高速有风险,不要来。第二年,她已经重病住进了ICU,长时间昏迷,在间歇清醒的时候,还反复对身边的人说:小孩不要带过来,这里病菌多,对小孩不好,我看看照片就好了。
然后,今年过年,再也没机会了。
这就是传统的中国长辈表达爱的方式吧。长辈凡事都会为小辈考虑,总是无条件地牺牲自己。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