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每到春节,来自全国各地的明信片与感谢信,总能把王启明家里和单位的信箱塞得满满的。而他最幸福的事,就是闲暇时沏一杯茶,坐在书房里,一封封仔细阅读。
日前,记者来到杭州市滨江区的王启明家里,他正在书房里翻阅一年来资助学生的情况和他们的来信。
“感觉像看到一年来的收获。”王启明笑称,读这些信,心情特别愉悦。而他身后的一个普通红色纸箱,已经塞满了他这几年来深入甘肃、云南等地资助贫困学生后收到的2000多封感谢信。
王启明目前是杭州一家公司的小股东。他为什么连续8年深入西部,掏出160多万元助学?
在王启明看来,这多少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他说,少年时家庭的困顿,让他深深体会到拉别人一把的重要意义。他发誓,等自己有能力了,一定要去帮助那些身处困境的人。
10多年前,他从一家机关单位辞职下海,事业小有成就。他遵守诺言,开始帮助别人。老家每次修桥铺路,王启明总是出资捐助。村卫生院开业,他力邀几位自己熟悉的专家为村民义诊。
2004年,在一位朋友介绍下,他来到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大石乡黄坪村,开始了助学生涯。
“那地方确实太穷了,村里唯一的学校没有围墙,房子年久失修,有些地方甚至用塑料布来遮雨,课桌椅更是缺胳膊少腿。”王启明被深深震撼,立即与当地教育局取得联系,表示要出资捐助。
在新校舍落成典礼上,看到孩子和老师们开心的样子,王启明落泪了,“我第一次真正体会到帮助别人的欣喜。”于是,王启明决定以自己爷爷的名义成立“王文升助学基金”,开始了有规划、有系统的助学。
“我们一般通过当地教育部门或团委寻找需要资助的学生。”王启明说,他每年都会投入20万元到基金中去,并至少两次去当地学生家中走访。在王启明看来,除了给那里的孩子送上爱心款,最重要的是送去精神上的帮助。
8年来,在慈善事业上,王启明光个人捐款就达160多万元。很多人对他的行为不理解。云南德钦一所中学的校长曾不止一次问他:你这样一次次来送钱,到底图个啥?
王启明坦言,刚开始做慈善时,确实承受了很大压力。而在默默做了8年后,身边一些朋友开始理解他,并加入到助学活动中。这两年来,王启明在国外经商的一位同学在甘肃资助了27名学生,成立一个由53名贫困学生组成的“博爱班”;一位邻居资助了30名大学生,并在甘肃会宁成立一个“希望班”……
王启明说,助学8年,他收到来自全国各地2000多封感谢信,这无疑是留给子女的最大财富,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善良、什么是爱。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