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慈溪3月3日电5日惊蛰,春雷萌动。春雷为鞭策,循着春音,忙碌一季重新开始。
江南春来早。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繁花似锦的创作、群星璀璨的人才,把浙江人的文化生活妆点得春色满园。掬一捧温情四溢的春光,撒下一份希望,便能在金色季节收获一片喜悦。今日起,本报推出《一年之计》系列报道,记者跟随春天的脚步,聆听浙江大地传来的催人奋进的春之交响,记录来自各个文化领域的新动态、新气象。春色为青,青为生命色,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下的浙江表情,自信舒展;春声为角,催促万物抖擞精神再出发,文化强省的“浙江道路”,必将铿锵前行,动力喷薄升腾。
青瓷守望又一春
慈溪市今年启动发展青瓷产业,中断近千年的越窑青瓷生产将踏上繁荣之旅。这个季节,我们想去看看,越窑青瓷的春天是否已经来临。
我们的第一站,是匡堰镇倡隆村金鸡岙2号。这里有慈溪市越窑青瓷研究所、越窑青瓷有限公司。
我们在工作室找到正在拉坯的孙威,他是慈溪市越窑青瓷传承人。详问下,才得知这里的复活技艺已是“子承父业”——他的父亲孙迈华是省级越窑青瓷传承人,80后的孙威,大学毕业后也回到这里,继续“玩”着童年时就开始玩耍的泥巴,他的QQ也取名为“疯狂的泥巴”。
孙威的工作室并不起眼,但却是一个陶瓷的世界——成型的、半成型的,大的、小的,方的、圆的……散落在各处。和我们聊天,孙威的手并没有停,手引泥走、泥随手变,旋转间,一个大盘已现雏形。
拉坯是陶瓷成型的第一步,也是手工制瓷中的一道关键工序。整个公司会这门手艺的只有三个人,“我是其中之一”,孙威有些得意。
“拉坯时,器物的大小、形状、厚薄、高矮,全在手艺人心里。要想练成这门手艺,即便有悟性,没有几年的工夫也拉不出一只好碗的形状。”孙威说,如果碰到尺寸较大的器物,还需要分段拉制。懂行的人,从各个分段部位就能看出一个拉坯人手艺的好坏。手工制瓷,从选土、拉坯、修坯、上釉到烧制,全凭手工艺人长年积累下来的经验和手感。
上林湖一带的越窑始烧于东汉,延至南宋,孙威这样理解越窑青瓷:“烧制一千多年,消失了近一千年,直到当代才重放光彩。”
2001年,慈溪市决定全力支持恢复越窑青瓷生产,孙迈华就是在这一年被“引进”到上林湖的。同年12月,慈溪市越窑青瓷有限公司在匡堰镇成立。经过几个月的瓷土采集、瓷釉配方实验,几十次的试烧,越窑青瓷终于在这里烧制成功。
随后,公司又成立了慈溪市越窑青瓷研究所。在这个研究所里,摆放着他们从各地收集来的越窑瓷器,其中有不少还是孙威的获奖作品。比如一个五件套的粉盒,采用蓖刻技法,加之花鸟创新,色泽古朴大方。
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一共才二十多个人,但已陆续成功开发出鸡首壶、八棱瓶、倒流壶、原始瓷罐等不同品种的产品。其中,不仅有传统的器形仿制品,还有根据客户要求的样式、图案而开发出来的新品。
守望青瓷这一路,孙威也有失落,“留不住人才。”他说,来这里实习的人很多,但留下来的几乎没有,“彩绘需要一定的美术功底,而拉坯更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制瓷需耐得住寂寞,而这往往是许多人缺乏的。”想了想,他又说:“总会有更多80后90后像我一样,认识青瓷,愿意传承。”
孙威说,他还有更远大的理想,在上林湖畔建立青瓷文化基地,融研发、生产、鉴赏、旅游、普及于一体,将越窑青瓷的工艺延续下去。
正好,慈溪市今年要动建上林湖越窑文化产业创意园,邀请孙威去开创意园的论证会。参加论证会的有传承人、规划设计者、企业负责人等。
按照规划,上林湖越窑遗址青瓷文化生态展示区有约83平方公里的大圈层、约40平方公里的小圈层以及约2平方公里的核心圈层,建成越窑遗址国家考古公园、生态旅游休闲区、文化创意区和生态城市综合体。创意园毗邻上林湖西侧,距离越窑青瓷研究所不远,这里将成为青瓷产业的创意研发、文化交流中心。
“这个创意园的定位,不是有做多大规模的产业目标,而是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青瓷文化。”孙威的想法,得到了大家的赞同。在创意园策划书中,创意园的首要目标定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青瓷保护传承的重要基地。”
在孙威看来,通过市场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无疑是青瓷守望的又一春。孙威很是期待这个创意园。眼下,他也正在努力挖掘手工瓷器制品的商业价值。
- 陈金彪督查职教基地及文化创意园建设
- 2012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千亿元
- 杭州定格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制作完成《木木部落》
- 世博会青瓷巨碗、笑脸墙创意背后是卓凡
- 首届两岸文化创意产业合作论坛在杭州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