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两会进入第二天。在一些代表委员的关注中,反腐败收获最炽热的温度。身兼监察部长、国家预防腐败局局长多职的马馼,未出意料地成为媒体追访的目标,媒体追问裸官,期待反腐利器;通过“晒艳照、晒房产”,网络曝光揪出了不少贪官,一些代表委员则称网络反腐需脱去“低俗、娱乐”外衣,要用制度来规范;人大代表称公车2/3被私用,全国数百万辆公车每年开支在6000亿左右,如何遏制车轮上的腐败?公权力该怎样关进笼子里?这个笼子如何编织?民众期待着、关注着。
两会老话题——公车改革,再次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
全国人大代表、深圳龙岗区布吉街道南岭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张育彪从有关部门拿到的权威数据表明,据统计,2011年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占“三公经费”总数的六成以上。公车使用有三个“1/3”:办公事占1/3、领导干部及其亲属私用占1/3、司机私用占1/3。
长期研究并关注公车改革的湖北政协常委、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说,全国数百万辆公车每年开支在6000亿左右。他1993年就开始关注中国公车改革的问题。但是从第一次车改到现在,已过去20年,成效并不明显,“有些地区出台车改方案后改革不下去,导致更大的浪费。”
20年里沧海桑田,不变的只有越来越豪华的公车,车轮上的浪费,一方面为社会贡献了大量新闻,一方面也显示出了在权力体系中强大的生命力。
对一个话题,反复讨论这么长时间,嘴皮子磨烂,人心磨平,竟然没有什么突破,这也算是一大顽症了。
现有的监管体系在对付公车问题上显示出了它的无力。有限的人力让它没有办法从终端上监管大量的公车;一切行动听指挥,让干啥才能干啥,所以它也没有多少办法监管绝对化的权力,从源头上控制公车私用,你不能指望一个部门做超越它能力范围的事;更致命的一点是,它基本上是权力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一样享受着公车私用带来的红利,都在一个碗里喝水,难免不生出一点宽容之心。
这些问题不是靠三令五申就能解决得了的。这些年,关于公车的规定,红头文件不少,但真正起作用的又有多少?国家对领导干部的配车要求是很严格的,但为什么屡屡仍有超标超配公车的存在?这些都不是偶然的。权力有超越监管,超越社会公众,超越法律的特权,它的行为就不可能安分守己,而公车只是一种载体罢了,这就像四菜一汤也能吃个好几千块钱是一个道理。公车改革那温柔的一刀,割不掉特权的脓包。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为什么不被民众接受,为什么推不下去,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公车拥有者提出了过高的补贴要求,变相地将一些浪费行为合法化。公权变成了特权,特权又被“赎买”成了私产。这样的改革是很难让民众接受的。
公车改革的困局再次证明,革自己的命是很难的,要革得由别人革。与其去费力砍掉权力的枝枝丫丫,不如在权力的运行模式上动动刀,问题就在于该怎么放手让别人来革?
其实对于公车私用,早就有网友专门拍摄之、曝光之,这些做法监管部门拿来就能用,甚至不用支付版权费用,我们都乐意助监管部门一臂之力,唯一不能确定的是这种方式多大程度上被权力接受。
- “大炮委员”葛剑雄:今年继续跟教育部死磕
- 浙江省高院院长齐奇:企业间借贷有需求 尽快放开
- 宗庆后:政府偏重事前审批 企业通过审批后无人监管
- 温州新一届全国两会代表委员:认真履职 关注温州
- 衢州人大代表联名议案:关注“公车改革”遏制腐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