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荷三小402班有位家长,他为班级孩子策划了一份特殊的10周岁生日成长礼:在孔庙穿汉服、学汉礼,大声诵读《弟子规》,并向父母、老师鞠躬致谢。还给孩子提出了一个要求,为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老师、学校、朋友等做十件感恩的小事。
这位家长叫林合敏,他的想法源于一些社会事件的触动:“新闻上说大学生上学还要父母陪读照顾,这很离谱。现在很多孩子成绩优异,但独立和责任意识远远不够。”
这一点上,班主任俞老师感触颇深。有次她问学生迟到原因,孩子的问答很是理所当然:“爸爸妈妈没有叫我起床啊!”作业本怎么没带?“昨天妈妈没有帮我收拾!”俞老师觉得,孩子心中压根还没有“责任”这么一说。应该要有一场仪式感很强的活动,郑重其事地告诉孩子:现在,你们十周岁了,是时候学会责任和担当了!
而且要让孩子明白,负责任不是一时兴趣的游戏,而是种需要贯彻到底的优良品质。如果孩子说这一年内想帮老师擦黑板,那就要求他坚持下去,将承诺履行到底。
“其实这也向家长传递了一种信息:不要包揽孩子们的‘活儿’,让他们学着自己做事,独立自主。责任教育需要家长的参与和配合,这对家长来说也是一种考验。”
成长礼上,孩子们诵读了《弟子规》中的选段。这是一部清朝时的儿童启蒙读物,讲述“弟子”们在家、在外、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求学等方面的礼仪与规范故事。
这学期开始,采荷三小402班的语文课堂多了项新内容,就是学习这个《弟子规》。“每天花个5到10分钟,挑出一、两句给学生说说其中的故事和道理,再联系实际生活讲讲它们的现实意义。这样孩子学得轻松,记得也牢。”
俞老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价值观的精华部分在当代并没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弟子规》在教育孩子知廉耻、明是非、辨善恶,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道德观方面有很好的示范和教育意义。
她感受到了这种潜移默化的“正能量”。她说了个小故事:“家长和孩子一起在西湖健行时,孩子跑在前面,没有听到家长在后面喊他,然后另一位孩子马上就说,某某某,‘父母呼,应勿缓’,你快停下来。”而且有意思的是,孩子们还会把《弟子规》选句写进作文,增色不少。
这场成长礼的“正能量”还会带来什么惊喜?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记者手记:
用传统文化中的人际规范和道德准则去教育孩子,这早已不是新鲜事。杭师附小每年在寒假前后都要在全校评选年终大奖:每个班评出两名“孝悌”好少年。家长们说孝悌便是德,德是一种情商,而情商是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
可以看出,小学生家长的教育诉求正在改变,学业不再是学生评价体系中的唯一标准,家长们同样关注综合素质的提高。其实,小到一个良好小习惯的养成,都是成功的教育。就像林合敏期望的那样,现在女儿会主动给爷爷奶奶打电话问候了,他说,这种细枝末节的改变,其实最动人。(每日商报)
- 火车站帮人的"红领巾"们 原是杭州高银巷小学学生
- 永嘉一小学老师亲戚开书店 600学生“被指定”买书
- 义乌市通报2012年中小学安全卫生工作督查情况
- 杭州民办小学预报名刚开始 最热的并非最合适的
- 小学生卖废报 善款赠希望小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