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1日讯 “这就是我们村的‘新工厂。’”身兼龙泉市龙渊街道大坵田村村委主任、中药材专业合作社社长“双职”的徐定清指着村口连绵400亩新开垦的山地,语气兴奋地说。
尽管在短短两个月前,这片所谓的“新工厂”还只是一望无际的荒山和荒地,但随着第一批芙蓉花幼苗的落地,昔日荒凉的景象已经一去不返。
在徐定清看来,产业的迅速推进,得益于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所奠定的底气,“集体资产和致富产业互促,是最有效率的良性循环。”
位于龙泉城乡结合部的大坵田村,是一个只有200多人口的小村,村民全都是下山转移的“城市新移民”,搬迁后土地的减少和“种地不如打工收入高”的现实,促使越来越多人选择外出打工,村级管理随之日趋涣散,集体收入也因此长期为零。
“是‘村企合一’的思路改变了大坵田的命运。”村党支部书记徐叶四告诉记者,自2011年龙泉推进“富民壮村强乡镇工程”以来,大坵田村两委在龙渊街道党工委的协助下引进了中药材基地建设项目,并逐步通过对荒山、荒地进行开垦,以土地流转的形式发动农户种植芙蓉花等中药材。
最初,村民们对新引进的产业并没有太大积极性,即使村干部挨家挨户发动也未见成效。“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们试着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成立了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徐定清说,因为启动资金不足,村两委对全村64户农户的400亩荒山、荒田以每亩100元的标准折价入股,由合作社统一订购种苗,并对参与种植的农户给予350元的种植补贴。
“有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参与发展新产业的农户一下就增多了。”作为集体资产控股控权的代表,大坵田村的两委干部不仅承担起了协调生产的任务,还全程负责中药材的包装、采购和销售,据徐定清介绍,每到年终,农户和合作社按比例分成,一举带动了全村95%以上的农户增收致富。
短短两年间,大坵田村村民的人均纯收入已经超过一万元,除了家家户户参与种植中药材外,还有40多位村民长年受雇于合作社,成了按月领薪的“农业工人”。与此同时,村集体也依托山林出租、生态林补贴、药材基地建设等项目,增收逾8万元。
“家底”殷实了,村级公益事业也随之起步。两年来,大坵田村不仅对村中心道路进行了整修和拓宽,还完成了环境整治、生活污水处理等工程的建设。“解决了过去一家一户攻克不了的生产生活难题,村干部说话也有了分量,基层党组织的威信也随之增强。”徐叶四说。
“村企合一”的成功实践,使毗邻村的村民也看到了致富的希望。今年,龙渊街道因势利导,全面扩大大坵田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周边竹坑、大岭头、徐山后等村的农户参与芙蓉花标准化种植,“这相当于把‘工厂厂房’越建越大,效益自然越来越高,受益群众也会越来越多。”徐叶四说。
- 田野上的新希望——浙江代表委员关注农业现代化
- 丽水市莲都区评选出首批50名“乡村能人”
- 鹿城成立9个高层次人才工作室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 徐秋芳:发展新型农业 先让土地动起来
- 浙江首家股份合作农场股东:农业增收更给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