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13日讯 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把文化改革发展“列入各级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引发部分代表委员对新一轮文化项目“大干快上”的担忧:文化创意园“有园无戏”,没有创意产品,不能吸引受众,反倒是地产开发红红火火。
一些代表委员呼吁,提升“软实力”要遵循文化规律,发挥指挥棒的科学引领作用,以强盛文化加快实现“中国梦”!
园区遍地开花,挂“文化”之名行“地产”之实
借着文化大发展的“东风”,各地文化项目、文化园区开始“遍地开花”。一项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大大小小的文化产业园超过万家,仅北京、上海、广州等10个城市,四五年间就建了300多个,乃至于一些区县、乡镇也纷纷开建文化产业园。
“文化园里什么企业都有,同质化倾向严重。”全国政协委员高抒调研中发现,一些文化园区“挂羊头卖狗肉”,名为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际上多为商业办公、休闲娱乐,靠地产开发、收取租金盈利。
在全国人大代表朱瑞莲看来,由于特色不鲜明、规划不合理等原因,一批“投资大、占地多、名头响”的文化项目和产业园市场惨淡,有的“还未建好,已经夭折”。
2012年5月,耗资5000万元、被称作“全国最大古戏楼”的谭鑫培戏楼被曝演出成本高昂,一直处于“有园无戏”状态。宜昌“中国三峡·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历经5年工期,最终不了了之。
在国家调控房地产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文化”主题公园开建。有的投资上百亿元的电影主题公园,计划建设面积比香港迪士尼乐园大几倍,由于占地多、分阶段开发,被网民质疑是“赤裸裸的房地产开发”。
一些城市热衷搞造型怪异的文化地标,反而成为“另类”。“我们太急了,以为有了文化公园、文化地标,就有了文化。其实不然。”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认为,文化创新“在质不在量”,核心在于思想、内涵和品质。
量多竞争力弱,中国“故事”如何向世界表达
《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培育现代文化市场、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
一些代表委员说,2009年国家把文化上升为“战略性产业”以来,培育出了方特主题公园、丽水金沙等一批文化品牌。但是,受急功近利、粗放发展等因素影响,部分文化产业出现的畸形发展必须警惕。
“大而不强、输出困难。”我国文化产业的现状引发代表委员关注。中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但文化产业占比不足4%,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10%、美国25%的比例。中国每年拍摄600多部国产电影,七成没有机会上映。2012年全国票房排名前十名的电影中,华语电影只占三席。
事实上,相对于群众的文化需求,中国的文化产品总量并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大学校长李建保分析,目前国内文化市场存在着结构性错位:一边是文化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呈现“供大于求”;一边是老百姓找不到好的文化作品,文化需求“吃不饱”。
“各地发展文化的热情可以理解,但文化竞争力不能靠上项目、拼数量。”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吴碧霞曾多次赴海外开展文化交流,深感中国文化影响力还不够大。“中国要重塑文化内核,不仅满足13亿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更要走向世界。”
“目前缺乏一种途径和桥梁来讲述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桥梁的关键在人。”全国人大代表、苏州昆剧院副院长王芳注意到一个有趣现象:欧美很多博物馆的解说员虽然年龄偏大,但文化历史知识渊博;国内的解说员大都年轻漂亮,但往往照本宣科。“文化生产者、传播者的素质,决定了文化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高抒委员认为,一些收视率高、票房好的影视作品,缺乏文化内涵,难以给人积极的、向上的力量。“一个国家需要每年都有几个叫好又叫座的文化大餐,传递主流价值观念,凝聚社会精气神!”
文化难量化,指挥棒如何科学指挥
盛世崛起,离不开文化复兴。一些代表委员认为,把文化纳入干部考核,一方面能提高地方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另一方面,也需警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倾向,按照文化发展的规律,发挥指挥棒的正面引导作用。
“政府管文化,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许飞代表说,发展文化不能只抓那些看得见的东西,比如建场馆、添设施、搞项目等。对于文化来说,硬件虽然重要,但核心是人,是创意,是作品。“指挥棒应该向这三个文化要素倾斜。”
王芳代表认为,各地发展文化产业,关键是挖掘好当地特色文化,找准群众的需求点。以苏州名人、博物、美术、文化“四大新馆”为例,由于特色突出、错位竞争,每年文化展演展示超过3万场,吸引观众3400万人次。
繁荣文化市场要打破城乡壁垒,畅通文化传播渠道。全国政协委员连介德说,对于广大农村偏远地区来说,首要问题是解决广大农民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求。“考核地方政府文化投入,关键看是否向农村和基层倾斜。”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国人大代表、巴彦淖尔市民族歌舞剧院副院长姜兰表示,文化改革首次纳入政府考核,不能片面侧重设施、设备等硬件,更要关注人员、创意、营销等软件。据新华社
观点交锋
“掸掉自身的浮躁之气,坐得住冷板凳,才能真正写出精品。创作不是靠迎合,作家要一心只想着得大奖,作品可能就死掉了。”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熊召政
“在一些地方,出现文化被政绩、利益捆绑,文化项目急功近利上马、多快好省实施。”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文化厅厅长郑晓幸
“文化是由一代代人积淀并散发出来的一种气息,不是拆了再建的‘橱窗式’展示能够表达的。我想说的是,文化建设在推进文化惠民工程的同时,还应拿出一部分精力和财力加强文化创新、培育文化精品,以及保护文化遗产。”
——全国人大代表、著名诗人舒婷
“你现在去书店里看看,最畅销的书是什么?无非是描写情战、官战、商战的书,讲的都是如何勾心斗角,宣扬的是人性中最黑暗的一面。为了赚钱,一味迎合而不是引导社会趣味。文化产品应该对公众有引领作用,而不是完全被市场需求牵着走,否则,这样的产品对塑造中国人的品格,对中国人内心世界的建设能有什么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藏族作家阿来
“农民将来也能和城里人一样坐在电影院里看电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9亿农民的文化生活搞好了,才是文化产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开封县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负责人郭建华
“互联网时代,人们都用键盘、手机来拼汉字,而不是写汉字。汉字面临有声无形的窘境。反观我们现在全民学英语、学电脑、用苹果手机,这些都是强势的西方文化的介入,这当然让我们的生活更快捷,但是也让汉字、让我们的文化被削弱。”
——全国人大代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振濂
“政府管得太多,总要把钱抓在手上,结果,一提抓文化,就首先抓那些看得见的东西,盖楼房、建场馆、立奖项,这些虽然重要,但并不是急需的,而且我们会发现,即使做了这些,好的作品却没有涌现,反而出来很多媚俗之作。”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美院院长许江
“国画里有我们民族的精神。只有我们拥有自己的东西,国人才有自己的精气神。接下来,我也会努力把我们文化的精髓传递出去,也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艺术,了解中国。”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艺术家何水法
“我们浙江要物质富裕精神富有,我想就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以前的孔孟之道,其中讲的仁,讲的恻隐之心,这些都是向善的正能量,要发扬。”
——全国人大代表、温州晚报副职协理员郑雪君
- 浙江代表有话说:加快教育事业发展 扶持企业自主创新
- 浙江代表划策治堵:疏堵齐头并进 统筹规划控车
- 保障"社会救助"最后一道网 陈保华建议用法规来规范
- 浙江代表委员共话政府自身建设:阳光政府 更多温暖
- 浙江省全国政协委员在圆满完成大会各项议程后返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