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 有这样一条路,没有路牌,却是400多位唐代诗人用1500多首诗歌铺成的人文山水走廊。
有这样一条线,长190公里,覆盖2万多平方公里,虽沉寂千年,却与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古蜀道一样回响着文化遗韵。
这——就是浙东唐诗之路。
如今,这条唐诗之路正准备申请世界文化线路遗产,新昌等沿途县市已组建起“唐诗之路申报世界遗产领导小组”,希望时机成熟后,一起“捆绑”申遗。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在《梦游天姥吟留别》里,李白脚著谢公屐、慕名访天姥山的场景深入人心。诗中的天姥山就在新昌境内。李白曾于26岁、39岁、46岁、53岁时四上天姥山。天姥山,是当时文人心中的一座“圣山”,也是这条唐诗之路中小小的一个“点”。
在新昌的一所老房子里,我们看到了第一个提出“唐诗之路”的竺岳兵老人。
竺岳兵有一本已经翻烂了的《全唐诗》,从小就对唐诗有偏爱的他喜欢琢磨唐诗里提到的地点。他无意中发现许多唐诗中提到的“水路”都是他所熟悉的地名,“从慈圣村经茅洋、黄坛、沃洲、兰沿、新昌城关镇到今嵊州接曹娥出杭州湾,会不会是古代著名的水上旅游线?”
带着这个疑问,竺岳兵进行了七次实地考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根据详细地形图,计算了集雨面积、河床坡度等,终于勾勒出了一条当时吟游诗人的行经路线——唐诗之路。
1991年,竺岳兵在“中国首届唐宋诗词国际学术讨论会”上第一次提出“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迅速形成共识,专家、学者认为,“浙东唐诗之路”可与“河西丝绸之路”并列为具有人文景观特色、深含历史开创意义的区域文化线路。著名国学大师启功先生特地为此撰诗:“浙东自昔称诗国,间气尤钟古沃洲。一路山川谐雅韵,千岩万壑胜丝绸。”
于是,一条消失在苍茫历史烟云中的著名诗歌走廊顿时华光四射——唐代诗人从杭州、绍兴出发,由镜湖向南经曹娥江,沿江而行进入剡溪,溯江而上,经新昌沃江、天姥,最后至天台山,一路踏歌而来,一路留下诗篇。这条漫游行进的线路全长190公里,辐射面积达2万多平方公里,相关诗篇达到1500多首。
“《全唐诗》中有400位唐代诗人曾经来过新昌,占《全唐诗》中2000多位诗人的五分之一。在新昌境内,就可以列出与唐诗之路有关的200个遗存点。”竺岳兵考证发现,最早来到新昌游历的唐朝诗人是孟浩然,诗作《渡浙江问舟中人》中描写了他乘舟前往新昌途中令人流连忘返的山水:“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几乎与孟浩然同时来到新昌的是诗圣杜甫,20岁的杜甫这样描述了游历新昌的感想:“剡溪蕴秀异,欲罢不能忘。归帆拂天姥,中岁贡旧乡。”至于李白登船的码头、王羲之隐迹的大山、谢灵运途中打水解渴的井……这些人文遗迹都散落在唐诗之路上。
“吸引唐代诗人留恋于这条唐诗之路的不仅是秀丽的山水,浙东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演进中渐成人文荟萃之地,中国的山水诗在此诞生,佛教、道教在此交汇,成为当时人们向往的精神乐园。”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傅璇琮认为,魏晋名士寄情山水、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对唐代诗人乃至后世文人影响很大,所以,自会稽山阴出发,唐代诗人经历的其实是一场人文山水朝圣。
唐诗之路的申遗,在6年前就开过一个小口子。“当时新昌率先提出唐诗之路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由于非遗项目需要认定传承人,所以这一想法不了了之。”新昌文广新闻出版局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张秋萍觉得,唐诗之路更符合文化线路遗产的特征,与西班牙和法国的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巡礼道路一样,都是世界遗产之“路”。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