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5日讯 衢州算我半个家乡。对于风靡杭城的衢州烧饼,我始终不承认这是家乡味。
衢州烧饼只有一种,即狂辣的小葱饼。衢州多弄堂,而在弄堂口,必有个葱饼摊。半个巴掌大小,皮薄,馅有一半是辣椒,另一半是小葱和酱油拌过的喷香猪肉,一咬一口汤,辣得直哈气也不肯松手。
这样的香辣氛围,再加上衢州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造就了衢州人乐观又安于现状,懒散又不失豪爽,人称浙江人中的四川人。
而衢州给外乡人的第一印象,也往往是没什么高楼大厦,平平地铺在金衢盆地的西南角。
不过在眼下中国兴起的千篇一律“高楼化”都市规划建设中,衢州自然也要学着兄弟发达城市拆拆建建。幸好,总算留下一段城墙、一两条老街,如老妪头上的发卡般,依稀着繁华一梦。
衢州有条老街71年来都没变过模样
它一头连着江埠,一头望着钟楼,交错纵横的弄堂里藏着别样风情
四省通衢通古今
衢州城有1800年历史。古城因江而兴,水道汉时即已开通,至唐代已相当完善,虽“逆流多惊滩”,亦可以竹索引船。
临江的大西门,就是衢州城的门户。过了城门就是水亭街。
街两边的生计,都是些小本生意,热闹中透着杂乱。其实细看沿街房子,居然还带着些异国风味,窗框用罗马线条细细修饰,很有以前杭州中山中路的味道。
86岁的王成德退休后沿袭了祖屋,在这儿开了家中医馆。老人说,自1942年起,这条街就有这么宽了,连街两边的房子都没怎么变过,“不过当年这里可是个小小的不夜城。”
当年的热闹劲儿,只留在了王成德的记忆里。
常山、江山、开化水路下来的油脂、木材;兰溪、富阳、桐庐上来的布匹、粮盐;都通过水亭门外的船埠头陆续上岸,再中转。来来往往推着独轮车的贩夫走卒,把整个水亭街挤得熙熙攘攘。
那时候,王成德家里是开杂货店的,香烟、洋火一应俱全,小火炉上永远滚着一锅茶叶蛋。过往的商人半夜上岸,也能买上两个垫垫肚子。街上还有旅馆、酒楼,随时可供休息吃饭。
水亭街的盛况,从明清持续到民国,有些店铺一直开到解放后。
往来多了,不少人就在这里扎了根,安徽人开布店,江西人开肉店。而在街两侧的弄堂里,徽州会馆、宁绍会馆、福建会馆、江西会馆等各具特色的建筑也落地开花。
如今,随便拐进一条弄堂,或许就会碰见一扇高大的砖雕门楼,堂内雕工精致的牛腿、高高的戏台,诉说着福建商贾的财大气粗、富甲一方。而一扇紧闭的石拱门,仿欧式墙门,则透露着徽州商人的谨小慎微与开放眼光。
弄堂里的穿越风情
如果说水亭街上可以找出东西南北各地的影子,那么水亭街两侧那一片长长短短的弄堂,则是衢州这座江南小城特有的风情。
2001年,一位北京的摄影师原打算去江西婺源拍照,顺道在衢州下了火车看望朋友。走进衢州城,他就被深深吸引了,拍了许多弄堂的照片,还有许多旧街面的照片。两年后,他再次来到这里,却是一片陌生的风景,南赛巷、石青巷、刘家弄堂等等,都已经消失了。
幸亏,水亭街的这一片还保留着。从靠近大西门的柴家巷往深处走,童年的记忆跟随着高高的老墙门一点一点复苏。
我也住过弄堂。衢州的民居,多借鉴徽派风格,大门上用青砖搭出飞檐,进门迎面是照壁,转过照壁才是天井和堂屋。墙修得极高,因此一米多宽的弄堂里,常年见不到阳光。
儿时最爱做的事,就是随便寻一条弄堂走进去,看最后通向哪里。弄堂往往是条条相通的,拐过好几弯后豁然开朗,才发现自己只是绕了个圈,并没有走多远。
走得熟了,也会摸出窍门。老房子是不锁门的,孩子们都可以穿堂入室。想要从一条弄堂到平行的另一条弄堂去,直接从老房前门进去,穿出后门就到了。
老衢州肖曼卿也有同样的癖好。退休前,她所在的公司20多家门店,分布在城内的大街小巷中。她每天的日常工作,就是来往于各个门店,补货盘点。久而久之,穿梭于各个弄堂,成了一件愉快的事。
如今,水亭街这片存留下来的弄堂,风情依旧。两面高墙中间,支一根横木梁,防止倾斜。老房边门放着把竹椅,几个阿婆坐着聊天,看见你会笑笑,招呼着:“进来坐坐。”
街头小摊的幸福滋味
蒲松龄《聊斋志异》里讲过衢州三怪,其中有个“独角怪”,就出在沿水亭街一直走到底的钟楼。
相传这个独角怪,是魁星的朱砂笔变的,青面獠牙,血盆大口,晚上看见行人单独行走便追,直追得人家气绝身亡。
当然,钟楼上并无鬼怪。而穿过钟楼,就是北门街,衢州城里留存不多的另一处老街区。
马头墙、天井小院、青瓦飞檐,沿街小店多是餐馆或卖旅游纪念品,与其他地方的观光步行街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北门街口的那些推着三轮车、支着简易雨棚的小摊小贩们,却是衢州城又一道别致的风景。
无论立面怎么改造,市容如何整顿,衢州人骨子里的安逸改变不了,时刻追求吃喝的心态改变不了,因此,无论是市中心的大马路,还是历史风貌的老街口,总会有推着三轮车小摊贩,生生不息。
皮薄得透明的馄饨、时令水果、葱饼酥饼,满足着衢州人的口腹之欲,也倍增幸福感。
32岁的衢州人吴老师对我说,走在杭城街头,总觉得有距离感,马路上不能乱走,也从不见小摊,回衢州就自在多了。
风味虽变但能更好保存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今年,水亭街也有可能进行修缮和保护工作。我们知道,很多历史街区在修缮后被批变成了假古董,有这样的前车之鉴,水亭街考虑过如何保留特色维持原汁原叶吗?
记者请教了衢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柴福有。
“修缮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柴福有说,“而且现在时代在变化,我们可以在外观上保留老街风味,但室内还是需要一定的装潢,让住在里面的人更舒适,这也是修缮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
他告诉记者,水亭街两侧老房子里住的大多是老人,由于排污管道一直没有铺设进来,因此生活不是很方便。稍微有点能力的人都搬出去了,老房子租给外地来衢打工的人。
“打工的人没有保护老房子的意识。”柴福有说,“一家三口人挤在一个小房间里,电线乱拉,甚至在木头房子里面生火做饭。一旦发生线路老化或烧饭时不注意引发火灾,对水亭街来说,将是毁灭性的灾难。我们常常检查,一有发现就进行劝阻,但他们总要吃饭点灯的呀!对老房子进行保护性修缮,并适当地进行室内改造,其实是对老房子更大的保护。”
对于怎样避免修缮后老风味打折扣的问题,柴福有坦言,这很难避免:“这就好比缝补旧衣服,就算用颜色、布料再相近的材料,也不可能和旧的一模一样。总是能够看到补丁,但是如果不补,那么这件衣服也就废了。”
- 衢州电力局走访客户上门送服务
- 衢州市部署市区快速通道项目推进工作
- 衢州市交通运输部门推进“四边三化” 城乡美景线
- 13个援建项目启动 2013衢州援疆工作全面展开
- 无偿捐献器官被村民误解 衢州"最美妈妈"选择坚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