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椒江3月27日电 以“华东第一原料药基地”闻名的椒江医化园区,一度因废水、废气污染,导致台州主城区化工恶臭频发,市民怨声载道。2011年起,台州市、椒江区联合启动医化产业转型升级挥剑斩恶臭。
台州市环科院测算数据显示,2012年台州主城区化工恶臭发生率同比下降48.2%,大气环境质量明显好转。
环境质量:
“受伤”容易治理难
早上7时许,退休市民张运达如往常一样,从单元楼下跑向附近的烈士山,散步、打太极。他告诉记者:“一两年前,我可不敢在这早锻炼,空气中总有股臭味,阴雨天更明显。”老张分析,臭味就是从医化园区飘来的,“现在闻到臭味的次数大大减少,说明治理还是有效果的。”
椒江区医化转型办副主任屠慧剑介绍,椒江医化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壮大于90年代后,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的外沙、岩头、三山等区块,最多时园区曾有上百家医化企业。在区域经济高速增长和城市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医化园区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005年,外沙、岩头医化园区被列为浙江11个省级环保重点监管区的首位。
更令市民难以忍受的是,医化园区离主城区只有“一箭之地”。“园区离老城区普遍只有2公里左右,离椒江一中不到1公里。”屠慧剑说。
从2004年起,椒江就加大了对医化园区环境整治的力度,通过限期治理等手段,关停了治理无望的18家医化企业,园区企业减至33家。当年年底,台州市政府完成园区内企业“并管入网”的废水集中处理措施。2006年,园区通过了省环境整治办组织的现场核查验收,实现“摘帽”目标。
“前几年,政府确实花了很大力气治理,也有一定成效,但没能从根本上解决,臭气问题还是不时侵扰市民。”屠慧剑说,关键问题在于,此前的整治都是“末端治理”,以堵为主,修修补补。
根本之策:
污染企业忙转型
上午10时许,我们来到海正药业外沙厂区。随意穿行在各车间大楼之间,并没有闻到特别的气味。公司安全环境部总监金红顺带着记者来到一处工地前。眼前约2000平方米泥地里,近10名工人正操纵着挖掘机、打桩机。
“本来这里是生物原料药发酵车间,去年8月停产,10月拆房,现在要建制剂生产线大楼。”金红顺说。
从原料药转向制剂,并非海正药业的主动选择。“医化产业转型升级”工作甫一开始,就曾立下“军令状”:不管企业大小,到2012年底,园区内所有合成和发酵中间体项目、恶臭产品必须退出。
高压措施推动下,海正药业加快了转型升级步伐。目前开工的3个工地,将新建3幢制剂生产线大楼,预计2015年建成投产,届时将有30多亿元销售产值,利润率也将从原先不到20%提升至40%。
不远处的海峰医化做得更彻底。记者在其厂区看到,成片的厂房已经空置,生产设备成堆堆在厂房角落里。公司负责人说,公司准备转型做机械,正加紧清理仓库。
据介绍,截至2012年底,园区33家医化企业中,已退出高污染、低档次的合成、发酵中间体项目76个;12家工艺落后、产能低下、产品核心竞争力不强的医化企业,已顺利转产,彻底退出医化生产。
屠慧剑说,今年,园区还将有66个项目有序退出,涉及21家企业。届时,医化园区内只剩7家医化企业。今后,椒江医化园区将不再是“原料药基地”,而有可能崛起为新的“制剂生产基地”。
- 鲁俊:标本兼治推动生猪养殖减量提质转型发展
- 临海尤溪建台州首个省级笋竹两用基地
- 借助资本市场推动产业升级 浙江探索助力转型
- 台州破获特大假发票案 窝点中有200万份假发票
- 台州将全面开展第三次经济普查 标准时点12月31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