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妹情深!8年前,姐姐被发现携带慢性乙肝病毒,但一直没发病。今年过完年,突然爆发急性肝衰竭,医院给她下了两次病危通知单。命悬一线,远在安徽读大学的妹妹捐出了59%的肝脏。
据悉,浙大一院至今已成功完成肝移植1200余例,其中像这对姐妹这样的活体肝移植200余例。该院郑树森院士说,由于大家对肝移植的了解不够,国内亲体肝移植比例仍然偏低。
三次肝昏迷两张病危单
昨天,在浙大一院6号楼肝移植病房,做完取肝手术后的妹妹方姣躺着休养。
24岁的她在安徽芜湖读中医骨伤专业,前段时间正在毕业实习,但家里的一个电话打乱了她所有的计划。
爸爸方先生介绍,过完年27岁的大女儿忽然眼睛疼,接着出现肚子疼、脸色发黄、小便偏黄等症状,以为感冒了。到医院检查被诊断为严重的肝病,一系列治疗后病情并未得到控制,家人又带着她到浙大一院就诊。经检查诊断为急性肝功能衰竭,医院给她做了人工肝治疗。
肝脏有人体的“化工厂”之称,因为肝脏有四大功能:解毒功能,人吃的一切食物,都在这里进行解毒转化;合成功能,如果这种功能丧失,许多由肝脏合成的有调节凝血功能的蛋白质就会缺失,人就会大出血;此外还有代谢功能以及转化功能。
“肝脏有再生能力,人工肝治疗能让80%左右的早期肝衰竭病人避免肝移植。”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教授说,但是这位患者的肝细胞已大量坏死,肝脏再生能力实在太差,人工肝治疗未能力挽狂澜,她出现了3次肝昏迷,医院给她下了两次病危单。
说起姐姐的好妹妹眼泪直打转
是什么支持这位小姑娘勇敢地捐出自己的肝脏?亲情。
“姐姐对我特别好,从小有好吃的都留给我。她读完高中就出去打工了,每年都给我买新衣服。”方姣说,爸妈都是朴实的农民,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读大学的生活费都“仰仗”着姐姐,“有时候一两个月给我打一次钱,有时候四五个月打一次,每次都是上千元。姐姐打工赚钱不容易,这些钱都是她千方百计省出来的。”
“过年的时候,我说我的手机不太好用,姐姐就把她自己的手机给了我。”说到姐姐的好,方姣眼睛里泪水直打转,不知道是因为感激,还是为姐姐生病而感伤。
毕竟是女孩子,方姣以前特怕打针、吃药,现在得知姐姐病危,父母的肝脏和姐姐又不匹配,所以自己义无反顾地捐献了。方姣说,她也是学医的,对肝移植了解一点,为了救姐姐她什么都不怕。
为此,她向学校申请中断实习,并放弃了今年的专升本考试。
专家:供体肝脏保留35%以上不会影响健康
人工肝为这次移植起到了“桥梁”作用,让姐姐挺过并等到了肝源。
肝移植按照器官的来源,可以分为来自于亲属的活体肝移植,及来自于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尸体肝移植等多重类型。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公民逝世后捐献的器官来源尚有限。当患者病情危重急需肝源抢救生命时,不得不求助于其近亲属活体捐献部分器官来行移植手术。
“迄今我们已做过200余例活体肝移植,约占全院肝移植总量的15%。”中国工程院院士、浙大一院院长郑树森教授介绍,这个比例是偏低的。在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肝移植以活体捐肝为主,比例达90%以上。活体肝移植比例偏低,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公众对移植的不了解,毕竟每个人都担心切除一部分器官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健康。目前,浙大一院做过的活体肝移植100%成功,捐献者也生活得健健康康。
郑院士解释,其实供体(捐献者)只要保留35%以上的肝脏,就不会影响健康。肝脏有再生能力,半年之后就能够长到原来大小的85%,而且供体一般在术后三四周就能正常上班了。
方姣为姐姐捐出了59%的肝,自己保留了41%,“两个人身高、体重差不多,妹妹献出的370克肝够姐姐用了。”郑院士说,一般肝量占受体体重的0.8%就可以,姐姐的体重约40公斤。(杭州日报)
- 浙医一院奠基“无菌试验室” 器官移植有望动物代替
- 供体严重不足 宁波每150名患者仅一个器官移植机会
- 器官移植手术首次纳入职工互助医保 最高补助3万元
- 【今日早报】家人急需器官移植,捐还是不捐?
- 家人急需器官移植,捐还是不捐?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