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28日讯 近日,绍兴市民裘女士一直为这样一件事感动不已。8年前,她为白血病儿“朵儿”捐款1.5万元。不久前,“朵儿”的妈妈于静专程登门,执意要归还这1.5万元。
于静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她说,虽然女儿“走”了,但绍兴人对我们母女俩的恩情我时刻铭记在心,我要倾其所能,来回馈“第二故乡”,让绍兴人这份浓浓的爱得以传递。
回放:8年前好心人捐款救助“朵儿”
于静来自黑龙江省萝北县,在绍兴剑桥外国语幼儿园任教。2005年,于静就读于市区望花小学一年级的8岁女儿“朵儿”不幸患上白血病,因无钱治病向社会求助。通过本报报道后,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各方爱心人士纷纷向这对母女伸出援助之手。短短一个星期,爱心捐款达30余万元。古城上下救助“朵儿”的事入选了2005年十件“感动绍兴的人和事”。于静母女还受邀请参加当年绍兴春节联欢晚会。2006年7月,尽管花光了所有的爱心捐款,但仍未挽回“朵儿”的生命。悲痛之余的于静不忘绍兴人的恩情,专门写信给市政府:我永远忘不了绍兴人对我的真切的爱,绍兴人的大恩大德,我将永世报答!
报恩:坚强妈妈想方设法还捐款
2006年10月,“朵儿”的母亲于静处理好女儿后事后,忍着巨大的悲痛重返岗位。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放在学校保管的爱心账本复印下来:学校老师捐款1万余元,学生家长和留有姓名的爱心人士捐款近7万元,其他单位集体捐款和没留下姓名的好心人捐款20余万元。她决定尽自己所能还捐款。
2007年起,于静决定从还身边老师的捐款开始。当时,于静每月的工资才1000多元,同事们谁也不忍心接受她的还款。尽管如此,于静还是想方设法去还款。幼儿园的教务长王老师三番五次地谢绝于静送还给她的500元捐款。于静索性往王老师手机里充了500元话费。同校的戴老师、徐老师每人200元捐款也总不肯收,于静便等到快到春节时,每人一个200元的红包硬塞到她们的口袋里。
2009年,于静终于还清了学校老师的捐款,又开始计划寻访那些爱心家长们。有些家长不收还款,于静便一次次登门,想方设法还款,实在还不了的,便买衣服、学习用品、礼品上门以示感谢。
“当年自己经济也不宽裕,否则还要多捐一些,于静这种知恩图报的做法真是太感人了。”一位住在城南的丁女士由于手机号换过了,于静一直联系不上她。于静有一次在大街上碰到了,硬是将1000元塞给她,但丁女士无论如何都不肯收。几天后的一个早上,丁女士家的门铃响了,她一开门,于老师竟然捧着一只价格不菲的学习机出现在面前,说是给她的孩子买的,令丁女士感动不已。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于静平时生活很节俭,很少买贵一点的衣服,大家谁也不忍心接受她的还款。为了攒钱能早点还清捐款,于静在学校坚持带兴趣班。每年的暑假,她坚持外出做家教攒钱。
近日,记者在于静的还款账本上看到,当年她所在学校学生家长7万元左右的捐款已还了一大半。但于静仍“耿耿于怀”:因为不少家长还是谢绝于静的还款。
3月20日,她听说当年捐款的姚女士儿子今年要考大学了,于静计划买一只价值近5000元的苹果手机作为礼物。姚女士当年为“朵儿”捐款4000元,并三番五次谢绝了于静的还款。
心结:热心公益,只为让爱传递
采访中,于静告诉记者,她有一个心结:当年很多集体捐款没法归还,还有一些好心人捐款没有留下姓名。为了感恩,她选择参加公益活动的方式,回报社会,传递当年绍兴人对她女儿的爱。2008年,汶川大地震,学校倡导每名普通教师捐款100元。于静二话没说,捐款1000元。2010年,绍兴图书馆少儿馆“爱心妈妈讲故事”公益大讲堂招募志愿者,于静马上报名参加,而且一直坚持至今。
编后
这是一座城市和一个母亲的爱心互动。
8年前的一场爱心大营救,是“第二故乡”送给于静母女的人间大礼。虽然,女儿“走”了,但感恩的母亲却始终惦记着回报,回报这座城市的大爱,回报好心人的付出。尽管她还是一名普通的老师,尽管还是家境平平,可是,心中涌动的情感激流和知恩图报的朴实情愫,让她义无反顾地走了归还捐款的“不寻常之路”。
让爱延伸,让情生情,让爱心孕育爱心——这是于静8年感恩之旅诠释的丰富内涵。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母亲,她的举动令人感动,她的执著令人动容。
爱是人类共同的语言。这个大义母亲用行动告诉我们:付出永远比得到要快乐!
- 有爱就有希望 89岁老奶奶捐万元救助大学生叶芳斌
- 落魄男镇海求助民政局 一年跑80多求助站骗车票卖钱
- 穿山边检站开辟“绿色通道”救助受伤外籍船员
- 保障"社会救助"最后一道网 陈保华建议用法规来规范
- 老人突发疾病生命垂危 交警及时救助转危为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