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乡镇干部,作为抓决策部署落实“最后一公里”的骨干和中坚,时下正成为浙江各级党委政府关注的焦点、紧抓的重点。
身处社会转型期,一些乡镇干部表现出了不适应:家住在城里,工作在乡镇,成了“走读生”,群众办事找不到人;有了手机、车子,远程“办公”多了,到百姓家里串门少了,联系村干部多了,联系普通群众少了;对群众反映的急事、难事拖拉扯皮,碰到问题绕道走、遇到矛盾往上交……
今年1月底起,由省委主要领导亲自谋划部署的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在我省各地展开,基层干部能否在这股“转作风、接地气,全面提升执行力”的热潮中展现新姿态?记者带着省委的关切、群众的期盼赴各地采访。
一床棉被、一个记录本、一部电话机,在桐庐分水镇,每晚都有镇干部值夜班,记者在镇政府大楼的屏幕上看到了当天值班干部的名字,申屠庆良、余建成、吴权威……这些名字和联系方式也会实时更新在家家户户的数字电视平台。一旦有事发生,老百姓只要拨个电话或敲下值班室门窗,马上会有干部出来接待。每晚的值班情况,记录本都有迹可查:“凌晨4:00,锦江村一农户家中发生火灾,值班人员联系镇消防队及时赶赴现场开展救援,火势很快得到控制,受灾人员也妥善安置”、“值班干部晚间走村入户,跟村民解释街道改造项目的安置条件”……
从“走读”到“住夜”,改变的不仅是工作习惯,更是乡镇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今,24小时回应群众诉求,不仅在桐庐,全省绝大多数县(市、区)都已建立相应机制,乡镇干部联村联户、住夜值班、每星期固定服务日等制度全面落实。“以前是农民上山、干部上班;农民下山,干部下班。现在镇机关不再唱‘空城计’啦,有事直接就能找到人当面说。”桐庐县新合乡高明村村民钟宜良感叹,“方便我们办事,干部不一样了!”
到群众中去,走村串户的乡镇干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打通“最后一公里”的最佳路径:在金华,“全科干部”成为努力方向,乡镇干部每晚恶补各种政策知识,为的是百姓问不“倒”;在嵊州,乡镇干部把日常工作、基层走访经历都晒到网上,交流工作心得,接受百姓监督;淳安县的包村干部佩戴着身份牌走访,要叫得出承包村内大部分村民的名字……
“联系群众仅走走看看是不够的,还要整合更多资源回应百姓需求,帮助他们找到生产致富门路,改善大家的生活,只有这样,联系群众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湖州一位镇干部在“驻村日记”中给自己定下了工作目标,也说出了乡镇干部的努力方向。
谈起干部办实事,在缙云县壶镇镇办服装厂的赵凯有着切身感受。作为浙江芳华缝制设备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凯向壶镇镇行政服务中心递交了厂房拆扩建申请。“白天交的表格,当晚就接到电话,让我参加协调会。”赵凯说,收到申请的中心工作人员当天到现场查看,镇分管领导和规划办等相关负责人连夜碰头。
在缙云县开展“事不过夜”活动后,这已成为常见现象——各级干部面对所有该办的要事、急事、民事都得以“夜”为时限,做到日事日毕。
“现在是拎着‘乌纱帽’干事,前途、薪水都跟实绩挂钩了,混日子肯定没戏。”有乡镇干部这样坦言。如今,为了推动干部转变作风、服务群众,我省各地都健全完善乡镇(街道)干部考核制度,温州瓯海区采取“考绩择才”提拔一批镇街干部,对绩效考核差、在岗不作为的干部进行离职教育;平湖对55个服务群众项目进行量化考核,成绩差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玉环县把干部日常工作晒到网上,请同事、“两代表一委员”、群众等点评,评分差的干部进行诫勉谈话。
目前,我省有88个县(市、区)制定了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具体意见,基层干部转作风、接地气的步伐越走越勤……
- 访农户调纠纷议难题 海盐乡镇干部别样“夜生活”
- 一次免8名副局级干部 诸暨下猛药整治乡镇干部队伍
- 金东乡镇干部在村考勤 每周进村不少于3天
- 湖南一乡镇干部成传销上线 发展下线成员近300人
- 磐安乡镇干部晚上办公 只因白天村民要干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