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种粮大户王胜春 手工插秧谋高产
浙江日报乐清4月18日电 下午,记者来到乐清市虹桥镇东垟村的350亩水稻示范方,就是在这里,去年王胜春种植的连作晚稻亩产832.9公斤,一举夺得全省冠军。
今年早稻种植,老王信心十足地说:“去年早稻平均亩产590公斤,今年我有很多新办法,力争平均亩产达到600公斤,夺个早稻冠军!”
记者远远望去,有些田块里早稻已经开始栽插了,而这350亩田地还在平整。老王说,从选种、育秧、插秧,每一步都要做到最好。“俗话说‘秧好半年稻’,前期下足功夫,夏粮才能有个好收成。”
走到育秧田,田里竖立的牌子上写着“中早39”。老王说,要培育壮秧,选择一个超高产品种是第一位的。记者看到,嫩绿的秧苗肥壮挺立,十分惹人。老王走进田里拔出几根:“看,再过5天,秧苗适当褪色,就是插秧的好时候了。这壮秧发根快,返青、分蘖早,成穗率高,穗大粒多,能比弱秧显著增产。”
开始着手准备人工插秧的老王坦言:“其实机械插秧省钱又省力。”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机械插秧每亩220元,除去各级政府的补贴,自己承担的只有约150元。而人工插秧每亩成本超过300元。
“那为什么还选择人工插秧?”面对记者的疑问,老王娓娓道来:“人工插秧,秧苗返青早,更重要的是比机械插秧早7天割稻。你不要小看这7天,7月中旬以后是台风高发期,早一天收割,少一分风险。”老王继续说,插秧时,我还要在一旁监督,如果秧苗插得稀疏或者太密,都会影响收成。虽然这是个费力、费时又不省钱的方式,但是他觉得值:“合理密植是插秧的关键。我要保证每亩控制在1.8万至2万丛,还要做好插秧时的水分管理。”
老王带记者来到田边的小仓库,里面堆满了他刚买的40吨有机肥。“今年示范方里全部使用有机肥。有机肥含有的养分释放缓慢,水稻不易早衰。”老王又给记者算起账,一亩土地有机肥比化肥要多花150元。但老王看得长远,虽然使用有机肥种植短期成本较高,但是不破坏土地肥力,生态环保,长期使用增产增收效果明显。
老王共有1800亩土地,被当地人戏称为“地主”,可是这个“地主”一点不轻松。每天早上4时他准时出发,走三个镇街看他的11片土地,“插秧很关键,不能偷懒。”在老王看来,为了亩产创新高,该增加的成本一点也不能含糊,但是勤查勤看、科学管理也尤为重要。“插秧后,紧接着就要抓好肥水管理,基肥要施好,追肥要及时,浅水插秧、深水扶苗、薄水促蘖。还要根据植保站病虫情报统一用药防治,每一步都不能松懈。”
太阳就要落山了,老王匆匆赶回家,因为每天晚上7时开始,他要看央视7套的农业节目。走时不忘回头大声对记者说:“创新高时一定要来看看啊。”
常山:再生稻秧很抢手
浙江日报常山4月18日电 今天一早,在常山县新建村,新都粮食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清明正在张罗帮工下地插秧时,迎来了一位不速之客。
“清明,我向你救急来了。”来的是邻村四都村的种粮大户郑敏,一进门,他便道出了自己的来意,想到陈清明这买200亩地的再生稻秧苗。
“上个礼拜不是刚给你弄去100亩,怎么又要?”陈清明种有30亩秧田,除了供给自己的2000亩稻田,还向周边的大户、农民出售秧苗,其中最抢手的便是再生稻。陈清明告诉记者,再生稻只需种植一季,收割后第二季直接在原来的根系中长出。去年他试种了500亩,亩产突破1000公斤,产量和双季稻不相上下,但省去了第二季播种时种子、人工等费用,每亩可增收500元以上。去年县里推广再生稻的现场会就是在他这开的,今年到他这预定秧苗的大户络绎不绝,秧苗基本处于脱销状态。
郑敏解释,前两天新流转到200亩土地,准备全部种上再生稻,“知道再生稻俏销,这不昨天刚签完土地流转合同,今天就到你这来搬救兵了?”
陈清明没有正面回答郑敏的要求,而是带着他到秧田里去看了看。秧田里,绿油油的秧苗长势喜人。“刘猪盘,3月31日,108斤”……每块田边都插着类似的指示牌。陈清明告诉郑敏,这些指示牌都是大户预定秧苗所做的标记,现在地里的秧苗都已被预定一空。“要不你换种其他品种试试?”陈清明向他建议。
“你也知道,现在劳动力这么难找,再生稻能省下不少心,我们合作也好几年了,你帮忙想想办法吧。”郑敏说,如今种粮最让人头疼的还是雇工难,“双抢”的时候就更突出,再生稻除了效益好,因为只收不种,“双抢”变“单抢”,省力省心。
一番“磨牙”,陈清明最终答应,从预留给自己的秧苗里抽出2000盘,先供郑敏100亩田插秧。这两天正是再生稻播种的最后期限,他再开块新秧田,种上一些,到5月初秧苗长成,再帮他解决另外100亩。
得到答复的郑敏高兴地走了,陈清明却颇为无奈,今年他增加了1.1万个新秧盘,育秧规模达到了4万盘,全部用于再生稻,没想到还是不够用,“看来明年还得扩大规模。”
据常山县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该县自2010年开始推广再生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今年预计再生稻种植面积超过2万亩。
金华:不缺水庄稼好
浙江日报金华4月18日电 这个时节,水稻秧苗都下了地,油绿的一大片,生机勃勃。我们经过金华市金东区的东下叶村,却看到了一片还没翻整的稻田。这大片约200多亩的农田,就是村里种稻好手叶德峰的水稻田了。
他的秧苗,此刻还在育秧大棚里。戴着手套搬运秧苗盘子,老叶说,明天开始翻整土地,周六才开始让秧苗下田。
春分、清明、谷雨……老人们留下的这些时节,对水稻来说,太重要了。“差3天时间,水稻产量就有大差别,”老叶种了几十年水稻,向来都是抠着节气种田,“尤其是早稻晚了,晚稻也就晚了。口感都能吃出两个味来。”
但今年,他不忙着插秧,有件更要紧的事,就是修水渠。尤其上个星期连续的晴天,是铺水泥机耕路、主渠干的最佳时机。
他的农田后面,就是溪江滩,再过去就是后店垅水库,因此稻田不缺水,但这个村子出了名的地势低,以前河道修整前,稻田经常被洪水淹,因此,排水设施显得尤其重要。
水渠的设计,也很有讲究。最靠近水库的400多米主干渠,是用水泥浇筑,宽度和深度都有50厘米。“这是用水的主要渠道,如果用传统的U型管,水没走几百米就全部回到隔壁的滩里了。”
而横穿农田的水渠,就都是U型管了。老叶说,U型管是一段段的,中间有空隙,野草或者水稻的种子,沿着缝隙生存,对水渠的破坏力会减弱很多。至于大块农田中间的小水渠,老叶坚持用最原生态的泥土沟渠,“田透气了,对庄稼好、对地也好。”因此,即使每年都要重新深挖一次,他还是坚持这种沟渠。
磨刀不误砍柴工,更何况是老叶这样的种稻能手。虽然晚十天时间,老叶对稻田的收成还是胸有成竹。“我种出来的水稻,都是种子公司收购用来做种子的。品质好,也稳定。”
- 浙江省水稻保险每亩增200元 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速
- 天台老农义卖紫红米 捐款帮助患病大学生
- 印度农民创造水稻单产世界纪录 相关技术将在浙推广
- 考古发现:9000年前的中国人就驯化了水稻
- 湖西遗址找到农业文明突破点 1.1万年前已种水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