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4月23日讯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为学无际,际于天地……”由国学大师马一浮作词的《浙大校歌》再次响起——今天,浙江大学举行集会,纪念马一浮先生诞辰130周年,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也在今天成立。
浙大国际马一浮人文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戴琏璋教授指着研究中心的牌匾说,这“人文”二字,马一浮先生有精到的注解。在马一浮看来,世界上的每个人,无论高低贵贱,都是一个值得尊重的生命,都应该在天地间平等地呈现,都有本然之善。“学国学,并不是一味地遵从,马一浮的主张,是‘复其本然之善,全其性德之真’。这是他最核心的思想。”
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曾在四川乐山创办“复性书院”,北京大学中文系龚鹏程教授说,他最核心的学问,就是“复性”二字——恢复人的本性。“在当下社会现实,他的学说恰好是最好的提醒,重新追寻自己的本心,恢复自己的本性,踏踏实实做人。”
如何恢复“良善之心”呢?龚鹏程说,在马一浮的学说里,介绍过一些恢复本性的“功夫”,例如“主敬”和“克己复礼”。对不良嗜好,对于欲望,好吃好色贪睡等习性,要学会自我反省,自我治理。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刘梦溪说,要恢复根本善,要重构恢复性情之真,都是马先生透彻的见解。刘梦溪教授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中, “敬”是需要深刻挖掘的。“敬,是自信的庄严,既是道德伦理,又是中国人和中国社会永恒的人文指标,也是中国文化背景下具有终极价值的道德理性。诚敬充实内美,身心获得自由,精神自然欢畅。”
“为什么在很多人身上看不到‘敬’?是因为过分追逐利与禄。在今天,诚信缺失的现象很严重。”刘梦溪认为,这样的现状应该通过国学教育来挽救,马一浮主张从小学开始开国学课,“以《论语》、《孟子》和六经的选本为主,在现代知识教育的系统里补充价值教育。国学和大众、儿童联系起来,形成氛围,才能潜移默化,成为每个国人身上的独特识别符号。韩愈在《师说》中说,传道授业解惑,第一位的‘传道’,希望有人来做。”
北大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认为,重塑对文化和人文的尊重,是这个社会得以延续的支点,而年轻人要明确这样的担当。“目前来看,大学里的‘高材生’都集中在理工科或经济类的热门学科,读国学会被认为是‘傻子’,但这样的现状在慢慢改变。”杜维明说,浙江大学开设中国文化人才班,让一些精英学生对中国文化感兴趣。“有一位学生本来的专业是会计学,他后来决定学历史,目前打算到芝加哥大学继续深造,而另一位学生打算去学社会学。”
- 浙大一院门前治堵升级 非机动车道成了机动车道
- 以后开车去浙大一院 不能从正门进了
- 22人在浙大一院救治 揭秘救治H7N9患者的利器
- 湖州一禽流感病人急送浙大一院 两地交警沿路护送
- 当大池塘小鱼还是小池塘大鱼?浙大面试题很有意思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