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底,由本报主办的“与名校长面对面”走进浙大附中。当天正是大雨后,依山而建的浙大附中校园,整个被青翠欲滴的绿荫印衬。聒噪的城市人置身其中,也很快能找到心灵的静谧。
“我们希望,孩子在这个环境里,既能享受到天然美好的自然环境,也能感受到相得益彰的人文环境。”浙大附中校长张慧慧说,“我们希望,到这里的孩子,除了会读书,还能把身体锻炼得很棒,能利用好这段充满活力的时间,自主地发现自己的各种兴趣。”
“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一个孩子高中三年,700天在校,4000节课。怎么开发这个过程,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浙大附中的学生来说,这个过程,是学会挖掘好奇心,学会动手研究,自主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几年,学术型大学的概念已经被很多人熟知,在教学上,浙大附中和大学的衔接更加紧密,和浙大的关系更加密切,是一所学术型中学。”
讲座结束后,初三男生小北妈,特地再花了二十分钟,逛了一圈浙大附中校园。“我的孩子在一所民办初中读书,早上起来就开始上课,中间很多时候连着课间休息一块上,上到晚上睡觉。孩子有时候悄悄跟我说,妈妈你能不能跟学校说,我们想有下课的时间。”
小北妈很心痛,“男孩子嘛,老这么‘蹲着’,个头都不会长了。”小北妈在学校遇到几个高三男生,皮肤偏黑,体格都蛮健壮的,她很是羡慕。一个男孩子跟她开玩笑:“我能不壮啊,跑了三年山!”
在浙大附中,跑山是比跑酷还要酷的词,浙大附中的学生每周要从校门东面出发,向学校依傍的挂牌山跑,再从西面跑回来,每次大概三十分钟,三年雷打不动。老师介绍说,这些年每年杭州市高三学生体能抽测,浙大附中同学总能排进前三。
张慧慧说:“教育其实是一张床,催生孩子们对未来美好生活产生梦想的这张床,是温暖的,是补充能量的地方。”
家长问答
Q:浙大附中的教育理念如何?
A:浙大附中倡导全人全纳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成绩提高和个性发展而教育,既关注学生眼前发展,也关注学生未来发展,力求将每一位学生培养成“有健康身心、有现代文明、有厚博知识、有国际视野、有创新意识”的“五有”新人。
Q:作为浙大的附属中学,学校有哪些特别的优势?
A:附中是最早参加浙大“高中和大学衔接教育实验”的中学,50多位学生在高二便考入竺可桢学院。近两年,学校开展浙大导师团牵手附中学子活动,联手浙大举行全国附中学术交流活动,双方关系更为密切,包括杨卫校长等在内的诸多浙大领导学者陆续走进附中。
同时,附中学生也走进竺可桢学院,聆听教授指导,走进浙大实验室,享受一流设施,身临其境地接受浙大精神的熏陶。通过牵手活动,附中的家长与浙大的关系进一步密切。
校长支招
学生花很多时间作研究
最后都上了好大学
张慧慧给大家介绍了浙大附中的一位老师,施永忠。这是浙大附中一位很特别的老师,他在学校教了十年书,不上语、数、外、音、体、美、科学中的任何一门课程,他专门教孩子们研究性学习课程。
比如,2011级有一个学生团队做了一个课题《杭州道路绿化带存在的安全隐患》。他们观察到,道路绿化郁郁葱葱,环境怡人是好事,但是在道路的弯道等处,长势过猛的花花草草,很容易遮挡行人和司机的视线,导致安全隐患。
同学们把杭州几条主要道路的绿化高度做了调研,再找出一系列法规,比对出植物和车内司机、路面行人的视线角度,得出植物生长高度的合适范围。
这个完整的建议,已经被杭州市园文局和交警大队采纳。
虽然研究性学习这门课,每周只有40分钟上课时间,但施永忠属于“24小时待命”状态。他为研究性学习专门创建了一个超级QQ群,一个专用大邮箱,浙大附中常年有五、六百个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随时向施永忠请教。
施永忠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到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我辅导学生做研究性课题十年,发现这些特别有研究热情,慢慢培养起研究能力的学生,都不是成绩最拔尖的学生。像去年凭借数独研究获得丘成桐数学竞赛大奖的李梦鸽,当年是‘踩着’浙大附中的线进的学校。但是他们的共同特点是,三年里,养成了做事有计划的习惯,他们懂得研究程序和方法,懂得自己所学对社会的所用在哪里,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最后,这些孩子进入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比例是最高的。” 本报记者章咪佳
好的过程才会有好的结果。一个孩子高中三年,700天在校,4000节课。怎么开发这个过程,是一个孩子的成长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 台州70岁老校长创办民工子弟学校 与孩子们同欢乐
- 毕业照给领导留座到时候把人PS上去 校长:这很正常
- 夏宝龙在杭州会见国防大学校长王喜斌上将一行
- 小学生运动会晕倒20人 校长:大活动学生晕倒很正常
- 杭州绿城育华亲亲学校陆校长说 初中是第二个逆反期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