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哲文/摄 绘图陈骁
《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我们都将老去,那时,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们会怎样安度晚年?
也许,这并不是问题。但事实上,如果我们不从现在起就未雨绸缪,或许到不远的将来,就会成为大问题。
就在上周,杭州市人大常委会专题视察了全市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发现的情况并不很乐观。到去年底,杭州市老年人已经达到127.89万人,占了户籍人口的18.26%,差不多每5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也就是说,杭州已经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1年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要让他们都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并非易事。
目前,杭州市以居家养老为主,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并存,居家养老网络初步覆盖市区,公办养老机构的公共福利并未普惠到困难群体,而民办养老机构则是“一人难求”,再加上养老护理员队伍的低素质、难招聘和边缘化,养老,我们遭遇了共性问题。
居家养老4.66万老人享受政府“埋单”
78岁的何万成居住在大关南苑,每天吃完早饭,他都会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幸福大家园”坐坐,翻翻报纸、下下象棋。
子女不在身边,何大爷的午饭和晚饭,基本就在养老服务站吃了,“一荤两素,一顿6块钱,我一个月3000多元退休金,完全负担得起。”就算要自己做菜,幸福大家园也能为他代购大米、蔬菜等。
何大爷笑道,“一般拖地、洗衣服我都能自己干,但擦窗户要爬出去的,太危险,我叫社区的家政钟点工,22元/小时,比外面便宜,85周岁以上就免费了。85周岁以上就能在幸福大家园有床铺,白天可以在这里休息。”
“社区里都是老相识、老邻居了,现在生活无忧,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社区都会帮助解决,我为什么要去住福利中心?”何大爷笑着说。
在大关南苑,许多人都是十多年前拆迁搬过来的,来之前就是老邻居,如今又住在一块,像个大家庭,“住敬老院啊,人家会说我儿女不孝顺的!”一名姓徐的大妈说,除非瘫痪、痴呆需要有人长期照料,否则是不会去住福利中心的。
今年85岁的刘长栋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身体依然硬朗,“我每天都到这里(幸福大家园)来坐坐,社区里有许多85岁老人享受的免费项目,比如每周两个小时的家政服务,免费送餐,代挂号、体检,白天在这里托管也都是免费的。”
在大关街道,居家养老的有9351名老人,超过98%,机构养老44人,不到1%。
最近,大关街道刚刚与杭州奥航综合服务有限公司合作设立非企业居家养老机构,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专业家政服务公司提供专业的居家养老服务。对于85周岁以上的独居、孤寡等困难老人,提供完全免费服务,包括日间托管、量血压、健康咨询、代订各种票、代挂号、午餐、家政服务等。费用由政府“埋单”,不符合条件的老人,卫生清洁、家政服务、管道疏通等虽然收费,也普遍低于市场价,比如卫生清洁、陪诊22元/小时。
居家养老除了传统的社区服务模式和类似大关街道的与企业合作模式,还有养老机构的输出模式。
上城区紫阳街道和清波街道的居家养老服务,就是由唯康老人养生文化公寓提供的。“我们成立了唯康为老服务发展中心,已经运营三年了。”唯康老人养生文化公寓院长贾秀智说,具体操作方法是,政府会根据困难老人的年龄、经济情况、家庭状况等条件,综合评估打分,不同的评估分对应不同的服务,比如某个符合条件的空巢老人可以享受一周6小时的免费家政服务,他们就按照这个评估,为老人提供服务。
贾秀智说,符合条件的困难老人可以免费享受生活照料、家政、精神慰藉等各方面的服务,“对我们的服务,老人都要打分的,达到9分或满意,政府才把钱给我们,20元/小时。”
不管什么形式的居家养老模式,目前服务于老人的还是一支非专业的护理队伍,养老护理专业在高校的空白、护理员本身文化素质不高和年龄偏大等因素,导致提供的服务还只是初级阶段。
“十二五”杭州市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这样规划的:“逐步建立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政府扶持为后盾的养老服务体系。推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老年食堂、托老所等居家养老设施建设,实现全市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点(站)全覆盖。”
“杭州市在2005年左右就开始启动居家养老服务了。”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陈国民说,当时,走的是完善政府养老网络的路子,主要通过在社区建立养老服务站(中心)、星光老年之家、老年食堂等方法,便利老人生活。到目前,城区社区已基本覆盖。
后来,杭州市开始培育一些养老服务的中介组织,专门从事居家养老服务,像大关街道、紫阳街道、清波街道等模式就是例子。
“政府通过向这些中介组织购买服务,主要解决失能、独居、孤寡等困难老人的养老问题。不同的街道,其中介组织都是通过招标进入的,购买价格也是不同的,但低于市场价。符合条件进入评估系统的老人不再需要支付任何费用,就可以享受到专业的服务。”陈国民说,而其他不符合条件的老人,可以自费购买服务,当然价格也是低于市场价的。
据悉,杭州已有4.66万老人,享受到免费的居家养老服务。不过,陈国民也承认,目前居家养老只能说做到了初级阶段,农村的覆盖和服务品质的提升,还有待努力。
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却又入不敷出
“这几年盈余越来越少,公办的养老机构都难以活下去了。”杭州市社会福利中心副主任但志婷说。
目前,市社会福利中心有床位1500个,登记想进来的,有2600多人。“一床难求”的公办养老机构,怎么会入不敷出呢?
市社会福利中心是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政府投资建设,运营则大部分靠福利中心自己维持。政府财政每年为其中的14个在编人员和130个合同工拨付一定款项,这就是行内所谓的“暗补”,即床位费补贴。
但志婷说,每年这笔补贴,其中合同工部分是按预算口径的40%划拨,比如一个合同工的预算口径为3万多/年,算下来就是1.2万左右,加上在编人员得到的拨款,每年能拿到财政补贴300多万元。
“现在养老护理员的待遇提高了,平均3000元/月左右一个人,加上五险一金,差不多要到4000元,拿到的补贴,基本只能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其他的费用,都靠中心自己承担。”但志婷说,现在全中心有合同工230个,除了有补贴的130个之外,另外100个的费用全部由中心自己承担。算一算,基本每个合同工福利中心自己需承担3万-5万元/年的费用。
“最主要的问题在于,公办养老机构的定价机制,是框死的,我们不能调整价格。”但志婷专门对比了1999年到如今床位费和护理费的变化:1999年标准双人间床位费分550元、700元、800元三个档次,护理费最高200元,到2011年,最高档床位费为850元,护理费为310元;单人间也仅从1999年的900元调整到1100元。“平均上涨了20%左右,但周边的房价,从2000多元一直涨到如今的2万多元,十倍都不止。”
同时,养老护理员的月薪也从当时的平均500元(不交五险一金)涨到了如今的平均4000元(包括五险一金),用工成本上涨了6-8倍。
盈余一年比一年少,虽然从2000年开始,市社会福利中心通过水电等总量控制、考核中层干部成本控制、精简人员等企业化管理手段,省下了部分成本,但近几年,盈余的空间被越挤越小,“如果价格不放开,公办养老机构也要活不下去了。”但志婷说。
如今由物价部门管控的定价机制,还违背了公办养老机构建立的初衷——为贫困无助的老人提供社会福利。
为什么这样说呢?如今,市社会福利中心入住的老人大致有三类:失智失能的老人,大概占一半比重;无子女或者把房子让给子女居住的老人;第三类,则是本身条件不错,将家里的房子出租,在福利中心享受低价居住福利的老人。
比如有些老人,本身退休金收入有四五千,再将房子出租,又可以收到四五千的房租,在福利中心租一个千元左右的床位,不仅能衣食无忧得到照顾、享受公共福利,还能靠差价赚一笔钱,而真正需要照顾的贫困老人,却因为排队人太多、得不到政府的补助等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公办养老机构获得公共福利。
此外,因为公办养老机构的各项费用过低,设施条件、环境都不错,也影响到民办养老机构只能压低价格,造成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困境。
“真正健康的市场,公办的应该主要负责解决城市贫困、低收入阶层老人的养老需求,而民办的则满足条件优越的老人的选择和需求。”但志婷说。
“如果能放开价格,或者采取一些灵活的机制,我们就会调整费用,一方面能提高养老护理员的待遇,另一方面,政府把‘暗补’变为明补,按照老人的经济情况按等级直接补贴给老人,就走入良性循环的道路。”但志婷说,表面上看,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费和护理费都提高了,但在政府的补贴下,贫困老人也能承受得起,而经济条件好的老人不再或者减少享受补贴,他也会考虑是否要继续居住在公办养老院,而把更多的机会留给真正困难的老人。
民办养老机构要熬过“一人难求”的“阵痛”期
位于城东的爱康温馨家园,是一所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赵坚忠感觉只有四个字:“压力山大”。
“对我们来说,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公办养老机构床位费、护理费多年不变,而我们不得不随着物价上涨而调整,这样导致不公平竞争。”赵坚忠无奈地说。
此外,医保定点审批难,看病没医保,谁还愿意入住?
“市里有政策,水电气费用都按民用价算,数字机顶盒购置费减半。这些优惠政策我们申请过,但一直没有享受到。”赵坚忠说,优惠政策的落实难、医保定点的审批难、上调费用难,让他发愁,也让新办的民办养老机构难以维持和发展。
赵坚忠所说的“不公平竞争”,根源在于政府投资兴办的公办养老机构设施好、环境好、服务好、收费低,甚至低于市场的成本价格,导致老人们抢夺床位资源,而另一边,民营养老机构自负盈亏,收费却更高,自然不受宠。
位于富春路的唯康老人养生文化公寓,经过十年的发展,运营逐渐走上了良性循环。
这家投资300万元建立的养老机构,是杭州最早的民办养老机构,“2004年开业的时候,只有9个老人住进来。”院长贾秀智说,这里租用公寓房,共129个床位,大部分床位费为500-800元/月,也有1000元/月、1600元/月甚至3000元/月以上的套房,提供24小时免费热水、24小时呼叫,提供洗澡、喂药、送饭等特别护理。20个护理员,月收入3500元(包含五险一金)。
“因为床位费高,头五年入住率不到70%,是亏损的,现在都住满了,每月收入十五六万,支出十多万,略有盈余。”贾秀智说,迫于公办养老机构低廉的床位费,这里的床位费几乎没太涨过,现在全靠“客满”,才能收支平衡。
即使像“唯康”这样还不错的机构,也感觉压力很大。十年过去了,贾秀智想把陈旧的环境重新装修一下,一下子要拿出50万元的装修费却让她发愁。
“住这里的老人,大多家里有房子,租出去,以房养老,这样儿女也省心,老人也有个照料,还能赚个差价。”贾秀智说,加上护理费等各种费用,住在这里的老人大概月花费1500-2000元,如果家里房子出租个三四千,还能赚一千多。民办养老机构的定位,本来就是为经济条件好的老人提供优质选择,“只是对于新的民办机构,政府除了补贴60元/人/月外,缺少其他扶持。2010年出台的增加床位补贴政策,我们也没有享受到。”
根据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杭州大多数民办养老机构设施设备、环境、服务普遍不如政府投资的公办养老机构,入住率仅为50-70%,个别只有30%,多数民办养老机构面临不同程度的亏损。
不受尊重、待遇也低
只能到偏远农村去招护理员
市社会福利中心现在的养老护理员中,45岁以上的占了70%,初中或初中文化以下的占90%,学历最高的为中专生。
“照顾老人难度大,累、脏。”但志婷说,养老护理员普遍是外地人,而且文化程度低,老人们不愿意与他们沟通,一些护理员能解决的事,他们非要跑到院长办公室寻求帮助。
“待遇不高、不受尊重、工作时间长、辛苦,都导致这个工作没有人愿意干。老人们也向我们提出要求,希望年轻点的,学历高点的护理员来照顾他们。”但志婷无奈地说,干这行,还有风险,有时候老人磕碰一下骨折了,或者突发疾病了,家属找上门来,总会责怪护理员没照顾好,有时候护理员的确受了委屈,也没办法。
“养老护理员太难招了。”但志婷说,前几天杭师大的学生来参观实习,沟通后她发现,护理学专业的大学生都不愿意来。假如我能开出十万或更高的年薪,还怕招不到大学生吗?”
贾秀智说,护理员普遍素质不高,而且还特难招,尤其在居家养老服务方面,“现在下岗工人少了,大专院校也没有对口的人才,只能向偏远农村去招,政府购买服务20元/小时,其他收费项目价格也较低,要招人就更难了。”
杭州市庞大的老年人群体,需要大量的养老护理员,而这个行业,却恰恰处于“爹不亲娘不爱没人疼”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难招进来,另一方面培训出来的护理员,又很容易流失,“政府应该在大专院校进行补贴培训护理员队伍,比如通过包吃住、包培训费吸引一些人从事这个行业,然后规定其服务一定年限才能离开,这样护理员队伍才能更加稳定。”
目前,杭州的养老护理员持证率仅为60%左右,从业者普遍文化程度较低、年纪较大、不受尊重、待遇也低。
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定价机制改革
加大民办机构的床位利用率
市政府向市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杭州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中,提出了许多存在的问题。
公办养老机构由市物价部门定价,低于市场定价,老人入住也没有严格的门槛限制和评估,民办的虽然有定价自主权,但无法与公办养老机构进行优质服务和低价的比拼,获得的1.8万-3万元/床的补助与动辄20万元/床的投入相比,仍显不足。
民办养老机构遇到的问题最多,限于福利性、非营利性的身份,无法向银行申请贷款;工商登记的养老机构由于回报率低,运营风险大,银行也不愿意提供贷款。此外,民办养老机构申请医保定点,要通过药监、卫生、物价、社保等部门的手续,且较难通过审批。
市政府建议,未来需要推进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定价机制,坚持成本补偿原则,逐步与市场接轨,物价部门要尽可能使养老服务定价能准确反映实际经营状况,并且把补贴机构的床位费“暗补”改为补贴老人的“明补”,加大民办机构的床位利用率。
此外,针对养老护理员难招的问题,市政府也提出设想,对初、中、高级职称的护理员,由市财政给予每人每月一定的岗位补贴;建立养老护理岗位津贴递增机制,根据其工作年限、持证和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评审,形成完善的工资晋级制度;本地职业学校、技校等院校面向西部地区招收定向就业学生,对于毕业后愿意留在杭州从事一定年限养老护理工作的学生,给予全额或部分减免学杂费。
就在我们采写本文的当口,新华社5月11日的一则消息肯定让全体老人心里一热:浙江省民政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近日公布《浙江省老年服务与管理类专业毕业学生入职奖补办法》,实行“入职奖补”鼓励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是不是可以这样设想,我们的养老服务体系终将越来越完善,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将越来越幸福。
- 杭州市人大常委会视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浙江代表聚焦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 老龄化加速 绍兴市区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调查评估工作
- 农村人口老龄化再创新高 湖州多种措施应对
- 宁波60岁以上老人将近20% 逼近中度老龄化临界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