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5日讯 每年,到了这个季节,杭州的方大伯都会和老伴齐大妈一起摘枇杷吃。眼见着自家枇杷树上的果子又熟了,可是,方大伯却不在了。昨天,84岁的齐大妈摘了一串枇杷,放在方大伯的遗像前。
今年是88岁的方大章和84岁的齐颖结婚60周年。两老长寿,但独子却在20年前因肝癌去世,只因等肝源,错过了最佳的移植手术时间。
5月12日晚,方大伯因脑出血去世,而他的最后愿望,是把身上有用的器官都捐给需要的人。最后,他的眼角膜被取走,而遗体捐给了浙大医学院,给医学生们做医学研究。
“如果捐献器官的人更多一些,我的儿子可能现在还活着。所以,我们才想捐出器官,让别的家庭少一些遗憾。”齐大妈说。
常找马寅初聊天,只生一个好
上世纪50年代,28岁的方大章和24岁的齐颖,走进照相馆,拍了一张结婚照。
“花了10元钱,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那时候还没有彩照,你看到的颜色,是照相馆的师傅用了一天一夜的时间,用画笔上的色。”齐大妈摸着老照片,那上面两人正值青春年华,手捧白色马蹄莲,头靠着头,笑脸盈盈。
1952年,齐颖进了油脂公司浙江省公司工作,被派去看管方大章等人。
原来,方大章坚持所有油品进公司前都要经过检测,得罪了一些人,被举报贪污。最后因为查无证据,洗脱了罪名。两人因此而相识,一年后走到了一起,两年后生下一个儿子。
“当年,我们住在庆春路上,也就是现在马寅初纪念馆的隔壁。他经常去找马老聊天,深受影响。”齐大妈说,所以两人婚后只生了一胎,这在当时是非常少见的。
年轻时的方大章夫妇。
苦等4个月肝源,错过最佳时机
白发人送黑发人,是人世间最不能承受的悲痛之一。20年前,方大伯和齐大妈就经历了这丧子之痛。
“儿子身体很好,是单位足球队的队员,每天都乐呵呵的。没想到,竟查出来得了肝癌。”齐大妈说,当时孙女才刚满周岁,一家子都被打懵了。
坚持了两年的化疗,病情却一直没有大的改善。1993年年初,现任浙医一院院长的郑树森当时还是一名普通医生,特意找到他们,提出肝移植。
医院成立了专家组,一直等了四个多月,终于等到了肝源。这是我省首例肝移植手术。
“移植手术前,郑医生和我们说,移植最佳时机已经失去,因为癌细胞已经远端转移了,移植的成功率很低。”方大伯的儿媳窦女士说。
4月13日上午,方以南被推进手术室。接下来的47个日夜,方大伯一家天天去医院探望,而齐大妈在一本红皮本上,详细记下了每天的病情变化。
日记在5月30日这天戛然而止,日记的最后,齐大妈用蓝黑钢笔,重重地写下了对儿子的思念:“年轻早逝,令全家及亲属哀叹,令母心碎,以南吾儿,魂兮归来。”
丧子之痛让他们选择奉献
两老花了整整5年时间,才走出丧子之痛。他们相互搀扶着来到浙江省防盲指导中心,签下了角膜捐献的志愿书,并希望能够在身后捐献所有有用的器官。
两老一直和儿媳、孙女生活在一起,就在独子离开人世快满20年时,方大伯因脑出血,于5月12日晚上8点多,离开了人世。离世前,他反复叮嘱,一定要把器官捐给有需要的人。
“公公被送进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抢救,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一直在帮我们联系有关部门。”窦女士说,当晚8点多,志愿者朱强荣带着省眼科医院的医生,赶到了医院,获取了方大伯的眼角膜。前天上午,浙大医学院赶到医院接收了方大伯的遗体,用于医学研究。
“他们一直很开通,人死如灯灭,将有用的器官捐出来,帮助有需要的人,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窦女士说,公公这一辈人,对于生命的价值有自己的领悟,一生为人,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从不人云亦云。
“他很耿直,1958年被派到舟山去核实水稻亩产达到4000余斤的事情时,他选择实事求是,向省委说明这个事情并不符实,使我省避免了粮食生产的浮夸风。”齐大妈说,老伴生前一直在写回忆录,希望以此反省这一世为人的得失。
- 人体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让生命与爱得以延续
- 宁波器官捐献纪念墙上 刻下了两个孩子的名字
- 温州51名逝者海葬 两名器官捐献者也在内
- 温州患者成功换肾 她愿投入器官捐献工作让爱延续
- 首例儿童器官捐献救了5人 家人称“没后悔过”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