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杭州5月15日讯 近期出现的山东毒生姜、江苏假羊肉事件,引发了消费者对于食品安全的担忧。问题生姜、假羊肉是否流入了浙江?查处情况怎么样?该如何避免问题食品流入餐桌?带着这些读者关心的问题,记者采访了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场处处长方德新,省农科院农产品质量标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王强,省农产品加工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浙江科技学院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院长毛建卫。
暂未发现假羊肉
记者:山东姜农被曝光违规超量使用剧毒农药,还有媒体曝光的假羊肉,是否已流入杭州市场?
方德新:为防止毒生姜、假羊肉在市场上流通,5月6日起,杭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对全市农贸市场开展生姜、肉类专项整治行动。
整治期间,我们对承担着杭州市主城区及周边地区蔬菜供应的杭州农副产品物流中心两大蔬菜批发市场经营的每一批次生姜进行检测,发现的不合格生姜一律销毁。其他农贸市场也每日对市场内销售的生姜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于当日上午8时前公示。
截至今天,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检查人员1375人次,共检查市场371家次,检查生姜经营户1904户,肉类经营户532户,此次生姜快速定性检测3961批次,不合格57批次,下柜销毁生姜963.1公斤,没有发现假羊肉。不过,在肉类检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进口手续不全的问题牛肉700公斤。接下来,我们会继续加大巡查力度,确保市场内所售食品安全。
农药残留可防可控
记者:农产品为什么频频遭遇“安全门”,农药是“罪魁祸首”吗?
王强:农产品的实际生产都在野外,受气候等因素的影响比较大,可控性差。这些“先天条件”决定了它们的风险往往高于其他食品。同时,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要保证农产品的供应,即便在经济发达的美国、欧洲等地,也不可能不使用农药,由此带来的农药残留很难避免。
针对这一问题,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就是对农药残留设定严格的检测标准。只要是不超过这一标准,这个农产品就是安全的,可以放心食用,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毛建卫: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需要经过种植、养殖、加工、物流、贸易、餐饮等多个环节,而在我国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大多数还是千家万户式的非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方式,加上加工销售过程中的不规范,进一步加大了农产品的安全风险。
精简监管明晰责任
记者:我国农产品是如何监管的?国外的经验是否值得借鉴?
王强:我国农业经营分散,监管比较困难,另外还有诚信问题、处罚问题和技术问题的困扰。但即便如此,农产品的监管也在朝着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今年3月以来,我国重新调整食品安全相关管理部门,责任部门从此前的17个精简至目前的4个。“以后只有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农业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4个部门主管食品安全。”他说,其中日常监管只涉及农业部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毛建卫:国外的经验也值得借鉴。当前,欧美国家对农产品的质量监管体系、标准体系、检测体系、认证体系和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个环节,通过规模化和集约化经营,达到全过程的质量与安全管理。除此之外,部分国家的农产品安全有政府、企业、公众和研究机构的共同监管,再加上科技力量的支撑,有效降低风险。
- 500公斤毒生姜昨销毁 杭州实行24小时不间断检测
- 记者直击杭州生姜检测流程 生姜上市要闯两关
- 【都市快报】杭州查到500公斤毒生姜 未进入市场已全部销毁
- 杭州查到500公斤毒生姜 未进入市场已全部销毁
- 杭州勾庄查到的500公斤生姜确实使用了“神农丹”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