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18日,以“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的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杭州)年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图为当天下午,与会代表进行分场交流。胡元勇黄曙林/摄
浙江日报讯 从视觉上来说,生态文明是绿色的。
向绿而生。
这抹绿,是和谐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和平衡;这抹绿,还是治愈的颜色,它预示着可以抚平伤痛,复现光明。
这个星球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行动起来——改变发展模式,推动绿色进程,让经济和社会的前行可以持续。
昨天,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杭州)年会,以“加强国际合作,建设生态文明”为主题,关注向着生态文明前行,呼唤为了绿色地球同行。更重要的是,关切我们每一个人赖以生存的阳光、水和空气,因为它们是一切崇高价值的基础。
于是,我们在新闻纸上记录各国专家精辟的观点和宝贵的实践,以期待每一个向往和谐发展、绿色家园的人的共鸣,让彼此的心,随着这个星球的生态文明进程一同跳动。
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
陈筠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理性反思的产物,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必须以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谐为前提,所以确保地球支持社会的能力,这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基础。
但是经济发展以环境的损害为代价,出现了人和自然的矛盾和冲突。地球表面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现在人类活动作为重要的地质力量,已经影响到整个地球的表面的变化。从20世纪20年代到21世纪初,自然灾害从每年100起,增加到500多起。专家认为,人类生产生活的区域和生产生活的方式发生重大的变化,灾害和人类密切相关,是人类加剧破坏导致的。
今天环境恶劣、生态破坏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的发展,我们不能陶醉在对自然界的征服里,这是对人类自己家园的毁灭破坏。
殷登祥(中国社会科学院STS研究中心主任):
工业革命是当代生态危机的根源,从16世纪以来粮食危机之后,随着工业文明的确立和发展,人类利用科技无限地向自然索取,严重破坏了生态,在20世纪爆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在依靠当代科技、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机制方面,有两点很重要,一是过分相信高科技,可能会造成严重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的负面作用,人类应该谦卑,努力扩大高科技促进生态文明的建设。二是生态文明建设有赖于绿色科技教育,提倡绿色科技人员,有绿色科技素养,就可以执行绿色科技政策,科学家和工程师有了绿色科技素养就可以进行绿色研究、绿色生产。
周宏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水是清的,天是蓝的,这看起来很简单,但是目前在中国的很多地方还是一个挑战。我们要强调生态文化和价值观,我们需要跟国际交流,借鉴西方的成功经验,避免先污染后治理。
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地球资源可以满足人们基本生活需求,但是不能满足人们的贪婪。如果按照现在一些西方国家早已经形成的高消费的观念,我们需要四个地球才足以支持我们的发展。当前,必须用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能源消耗、废气排放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保护环境的时候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尽可能少的资金投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麦克·图比厄斯(美国生态学家、电影制作人):
我们应该悲观地看待生态危机问题。像中国一样,很多的国家目前都处于生态保护的边缘。生物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每天有很多物种都在消失,如果我们选择正确的措施,会让生物继续生存下去,如果选择错误的方式会导致很多物种灭绝。
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
李惠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自从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后,人们开始形成一个基本共识,即既有的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已难以为继,必须从全球经济发展的整体角度出发,对先前的全球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一次根本性调整。
比如中国如果在GDP中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增长速度仅有5%左右,环保部的绿色GDP核算结果也表明,从2004年到2009年,环境污染的代价已经从5118亿元提高到9701亿元,显示中国经济发展的环境污染代价持续上升。
人类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原始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现在开始向生态文明过渡。在创造辉煌灿烂的人类文明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造成极大破坏,甚至威胁到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所以,人类社会发展的生态文明新时代,就是要在继承工业文明时代的全部优秀成果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和调整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发展与共生。
洪大用(中国人民大学环境社会学研究所所长):
我对于生态文明内涵的理解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第一,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质是通过社会建设来促进生态建设;第二,生态文明强调人和自然的和谐,这是生态文明所倡导的主张;第三,生态文明强调的是保障人类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在此基础上更加强调人格的独立、精神世界的丰富、对家园的热爱,对社区的归属,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自然的亲和,而不仅仅表现为物质水平的提升;第四,建设生态文明并不是要制造文明对立,应该继承和发扬此前文明当中所积累的有利于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的各种要素;第五,生态文明建设注定是一种全球性的文明形态,如果只是少数国家或者是少数地区的努力,最终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是非常脆弱的。
最后,我认为区域性的率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可能的。一般而言,在那些资源环境不好,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社会变革动力充足,并且还有可能实现产业转移和再分工的国家和地区,应该最有可能率先发起社会变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叶文虎(北京大学中国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谁都可以说在建设生态文明,那么文明是什么?从个体来看,是言行举止。但放到社会这个由分工合作组织起来的人群中来看,文明不仅是个体的言行举止,更是整个社会的“言行举止”。
我的看法是,工业文明有两个时代性难题,一是人不断地追求更好的生存条件,这是人类进步的永恒动力,但是在工业文明时代我们的动力被异化了,我们的发展破坏了自然的发展;第二个难题是效率与公平关系。所以生态文明建设要解决工业文明时代设置的两个基础难题,如果不能破解这个难题,就不能建成生态文明社会。
促进与科技人文结合
周柏乔(中国香港专业进修学校社会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埃尔里兹是美国的一位著名昆虫学家,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经预测过,十年后(即20世纪70年代)会有数以亿计的人饿死,而且动乱频生。据他说,人口的增长到了那个时候,对人类的生存与地球生态就会构成威胁。从这以后,亚洲两大文明古国的庞大人口也就被视为人类发展的包袱。
现在,中国已经站在了杂交水稻技术的最高平台上,利用分子生物技术把野生稻的增产基因导入到栽培稻里。这样的技术在本土上发展起来,所造成的生态压力并不会骤然而至,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几率。
中国成功地发展了杂交水稻,纠正了人口包袱论的偏差,为展开包括落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铺垫了基础。它所倚重的科技还讲求生态伦理,推行起来没有造成不可挽回的生态损失,没有造成加速恶化,值得埃尔里兹参考。
杜维明(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哈佛大学东亚系历史与哲学教授):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人类科技方面的进步使得我们能够加速对自己的了解,对自己的身体、大脑以及精神方面的了解都有所增进。同时我们对于地球整体的了解也在加深,现在即便是一个小学生都对自身以及所处环境有一定了解,这在数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
我们在认识到生存环境的脆弱的同时,也认识到身边存在很多不可控的力量,但我们可以与其他国家联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而建设软实力也是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我们的发展战略需要包括文化和生态方面的建设,因此利用儒家的人文主义思想来帮助人们认识我们自身,同时在21世纪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在这一原则指导下,中国目前的发展模式必须有一种人文的发展模式,而中国也必须注重传统。
阿列克谢·格里亚卡洛夫(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现代哲学研究中心主任):
生态意识的确是困扰现代人类的一大顽疾。为了寻找摆脱生态危机的方法,开创国际社会的美好生活前景,我们必须构建现在和未来人类文明的理论模型。这一模型应该包含历史传统与当代观念的对话,这将使我们能够启动生态文明计划。
生态哲学是一门全新的人文科学,它的操作程序核心是一套以生态文明为目标的综合性方法,它要求整合环境生态学、社会生态学和精神生态学的典型研究方法。中国正从儒家思想出发,阐释对于和谐的独特理解。
在国际“生态对话”的框架下,有必要针对以解决生态危机为目的的有关项目,建立多个专业知识和分析中心。这项工作必须由政治家和专家学者齐心协力才能完成。
不同文明应加强合作
王松霈(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生态经济研究院院长):
当前世界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人类社会的发展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三个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生态时代。现在生态时代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工业时代所遗留下来的生态与经济不协调的矛盾,创建生态文明。
中国应该正确处理发展与保护两者的关系,要建立一种经济是主导,生态是基础的思想。并且以这种思想跟各国的经验进行交流。当前中国实际上正在进行着两种经济改革:一种是从人与人的关系上进行的经济改革,这种改革进行了30多年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并引起世界的注目;另一种是人与自然的改革,在实践当中它已经自发地存在着,但是还没有被更多的人所认识,继续进行这种改革是时代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
艾琳·爱玛·伊丽莎白公主(荷兰):
在经历了经济、金融、气候变化的危机后,我们将面临的是人的道义危机。我所认为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就是要实现所有生命的可持续的发展。我们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在发展自己的同时也不要忘记以可持续的态度对待地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一种有意识的和所有生命的良好的关系,我们是全球社会,我们组成了一个全球的人类文化,所有这些都构成了一个范围较大的生态系统,我们应该采取正确的道路,实现生态文明,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其中的榜样,我们的自然资源非常珍贵,当然我们的意识也非常珍贵,因为它能帮助我们作出正确的决定。
斯蒂芬·笛安(美国转变网络创建者兼总裁):
把我们地球的管理系统做成一个和谐的系统,只有这样才能和谐繁荣地发展,中国在这样一个升级进程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如何将中国梦带到下一个阶段,我们应该看到有一些强烈的文化基础使得这个梦可以实现。西方经常讨论阴和阳,其中的和谐包括个人层面的和谐,包括我们心理、生理各个方面的和谐,另外更高的是社区和社会的和谐,在西方缺少这种和谐。中国提出了绿色进程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全球领先的作用,所以在这个地球运作体系调整的当中,中国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
我觉得中国完全可以提出2050年中国梦,这个梦包含和平、包含健康、包含繁荣、包含可持续,可以把你们的整体观念介绍给世界。
新文明理念的实践
徐文光(杭州市副市长):
环境治理需要坚持保护第一、生态优先的执政理念。天堂城市杭州,用了八年的时间、耗资百亿整治的西溪湿地,如今已成为首个国家级湿地公园。近7万辆的公用自行车,4年来,已经成功减少碳排放36.97万吨。杭州的公共自行车系统,平均一年可减少12万辆小汽车出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环境治理更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
许健民(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原主任):
几年间,太湖流域累计关闭化工企业几千家、关停重污染企业上千家,代之以高新技术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的兴起。太湖的故事告诉我们,选择了什么样的发展方式、生活方式,也就选择了什么样的天空与河流。只要下决心,被破坏的生态环境是能够恢复的。太湖水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重现“美在太湖水”还需要一个漫长过程,但起码已经踏上了生态回归的“美丽之旅”。
王树清(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生态工程与循环经济研究所所长):
现代工业文明彻底打破了自然的和谐与宁静,人类成了自然的主人和敌人。人类生存的基本要素:天、地、水、空气都在遭到破坏。很多人都在怀疑,已经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能否恢复?这里我想说的是,可以!我们齐齐哈尔的拜泉县就是最好的证明。
拜泉人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进行全民生态改造。30多年来,人工林面积达到了123万亩,森林覆被率从原来的3.7%提升至22.7%,成为全省第一个“百万亩人工林县”,治理后的坡耕地减少径流78%、泥沙流失量减少88%。生态恢复后的拜泉碧波荡漾,不仅让人心旷神怡,而且成了全县65万人民的巨大财富。光凭绿色产业一项,拜泉县农民每年就能增加收入2亿元。
绿色家园从我做起
崔大鹏(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低碳学组秘书长):
环境保护不是政府一家的事。如果仅仅依靠联合国和各国政府,往往会陷入集体合作的“囚徒困境”。人类可持续发展事业需要新的动力,那就是民间力量的崛起和绿色低碳创新的爆发力。
阿兰·阿拉卡瓦(美国夏威夷州茂宜郡郡长):
从2010年7月1日起,蓝天碧海白沙滩的夏威夷州正式成为全球首个禁止猎捕鲨鱼及贩卖鱼翅的环保州。这项运动的发起者是张美仁与前州长卡耶塔洛的夫人张美琪。她们之所以发起这项运动,是因为一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数据:全球每年有7000至9000万头鲨鱼遭猎杀,严重破坏海洋生态。
斯考特·汉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兰乔米拉日市市长):
眼下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持续不断地加大教育力度。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良好的教育与个人的生态环保行为关系密切。环保从个人做起,意识需要从孩子开始培养。虽然目前美国已经大幅度提高大学教育覆盖面,但是离“全民教育”的目标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低成本和免费的在线教育,正让“全民教育”成为现实。教育内容中加入事先设计的有关可持续发展的内容,可以有效地帮助普通公民树立环保意识。
- 夏宝龙会见安提瓜和巴布达总督
- 太湖文化论坛第二届年会在杭开幕
- 青山绿水就是无价的金山 图解浙江生态建设之路
- 美丽浙江的三个生活样本 让论坛嘉宾喝彩叫好
- 荷兰前首相:50年前鹿特丹的河水也曾脏得不能游泳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