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大点儿的熊孩子干吗要学理财?”老杨面对理财经理不遗余力的推荐,一脸不屑。
祖籍东北的老杨虽然是个大老粗,但他那知名外企副总经理的身份,还是让不少银行的客户经理盯上了他。
这不,刚给儿子过完12岁的生日,不少银行便打来电话询问他要不要给孩子办张儿童卡,更有甚者,直接在电话里就给老杨推荐起所谓的“儿童专属理财产品”。
和老杨不同,林晓杭给同样12岁的女儿提前送了六一礼物——某股份制银行推出的一款儿童理财产品。“有闲钱的情况下,早为孩子做点打算,将来肯定回报不小。”
只是令林晓杭困惑的是,这款理财产品虽说是借着六一儿童节的“东风”推出,投资门槛也不高,5万元起售,预期年化收益率在4.6%左右,但看了几遍产品协议,通篇跟儿童一点关系也没有。“就是收益比同样期限的产品略高而已。”
每逢一个节日,就是各种商机涌现的时候。金融圈儿也不例外,不管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纷纷拿儿童理财做文章来招揽客户。
只是,稍微睁大眼睛仔细辨别,这些所谓的儿童理财产品,除了类似教育金计划的保险产品之外,跟儿童本身关系并不大,不免让人觉得金融机构此举有搞噱头博眼球之嫌。
其实,不仅仅是趁着今年六一将临之际,之前就有不少银行推出了儿童理财银行卡。如工行的“我爱宝贝”牡丹灵通卡、交行的“太平洋”儿童卡、光大银行的“小银行家卡”、民生银行的“小鬼当家卡”等。这些银行卡除了储蓄、转账、消费等基本功能外,一些卡还具有IC卡电子钱包功能,以帮助家长们设置卡的消费限额,让孩子体会“积少成多”的乐趣。
创意是好的,但美中不足的是,这些儿童理财卡在实际生活中难以引起多少人的兴趣。相较于普通储蓄卡,儿童理财卡功能不全,这些卡虽然可以存取款、消费和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但无法开办基金定投等理财业务,而且不能开通网上银行。
像林晓杭为女儿买的理财产品更是“形式大于内容”,除了收益高点,名字叫做儿童专属理财产品之外,和普通的理财产品并无二异,完全是换汤不换药。
儿童需要学习理财吗?答案是肯定的。看看国外,培养孩子的智商和情商之外,培养孩子的“财商”也变成学校和家庭教育的重点之一。
凤凰网公布的一份关于“少年儿童理财习惯培养研究与实践”的报告显示:17.1%的儿童觉得零花钱刚好够用,53.3%觉得够用并有节余,21.3%觉得零花钱花不出去,三者合计达91.7%。
这份报告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多数儿童零花钱充足。同时另外一组数字显示,对于多余的零花钱,2%的孩子会想办法花掉,53.9%会放在家里存起来,18.4%会存银行,25.7%会交给父母管理。由此看来,大部分孩子的理财意识还很淡薄。
反观理财市场上的儿童理财产品,以“为孩子攒钱”者居多。遗憾的是,这些理财产品往往不让孩子参与其中,不教理财本领,不根据他们的成长特点量身打造,只告诉家长买完就能赚钱。少儿理财产品已沦为了家长理财产品,只有为其攒钱能与孩子挂上钩。
这样的未雨绸缪固然好,但孩子始终生活在父母给搭好的温室里,学不到自己理财的本领。
只能说,金融机构应该下力气研发出符合儿童理财实际,并能提高儿童理财意识的品种,只有从客户的实际需求出发才能招揽到忠实的客户。另一方面,家长也应该想明白一个道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替孩子攒钱、理财,不如教会孩子如何赚钱和理财。
也只有这样,把培养孩子的财商作为儿童理财的目的,中国未来才会出现更多大大小小的“巴菲特”。
- 听听理财师的育儿经财商启蒙 从这个六一儿童节开始
- 这个六一儿童节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散居孤儿的愿望
- 2012年儿童发展规实施:健康更有保障 教育更加优质
- 酱油味精也出现“儿童专用”品 价格昂贵销路却不差
- 儿童商品热销背后有隐忧“蓝剑4号”专项执法在行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