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07日讯 如何快速获得“一技之长”,找到一个好的就业岗位?报名参加“技能培训班”成了很多寻工者的选择。但一些不法之徒却抓到可趁之机,设下“消费陷阱”。据鹿城区消保委、鹿城工商分局12315指挥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仅在上个月,就接到5起对培训班的投诉,并且涉案培训班均涉嫌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
三种陷阱
手段一:无中生有
“报名时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并不是那么回事。”市区叶女士气愤地向消保委投诉。去年3月份,叶女士通过朋友介绍,到市区某美学社报名,学习化妆造型。在报名时,美学社工作人员称,授课老师均为从外地请来的著名造型师,并且学习时间无期限限制。但在学习过程中,叶女士发现,所谓“著名造型师”在讲课时极不负责任,经常接手机、开小差,并且所授内容都是最基础知识,毫无特色。对此,叶女士产生了怀疑,在课余时间里要求该“著名造型师”出示证明及教师资格证书,结果非但没要成,反遭其怒斥,叶女士一气之下离开培训班。
今年5月份,叶女士在与朋友闲聊时,经朋友提醒,她觉得自己在美学社交了全额学费却只上了两节课,这有点冤。她便来到美学社,要求退还学费,但该美学社以“时间已过了一年”为由拒绝退还。叶女士在与对方协商无果的情况下,向消保委投诉。据悉,在消保委调解人员的协调下,美学社已退还全额学费。
手段二:借鸡生蛋
向消保委投诉的小李是一名大四学生,她在一次校外活动中,看到路边一则广告,为市区某会计事务所的一个培训班招生。小李看完立即电话联系。对方告知,培训班是与某大学合办的,目前有40多人报名,专家授课。小李随后付费报名。开学时,小李发现课堂上只有四五名学生,而且所谓专家也只是普通会计人员。
小李带着疑心,暗地里对该培训班有关情况进行核实,结果发现该会计事务所所称的“培训班与某大学合办”一事,其真实性值得怀疑,而且该会计事务所还极有可能不具备办学资质。日前,小李已在消保委的建议下,向劳动部门寻求帮助。
手段三:金蝉脱壳
投诉者陈先生属于来温务工人员,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他收到一份传单,上面是某烹饪培训班的招生信息。经联系,该培训班负责人告诉他,培训班是全国某知名厨师学校的分支机构,由国家级厨师当堂传授技艺,而且保证在学成之后,颁发国家中级厨师资格证书,并还可以推荐他到大型酒店工作。
陈先生立即四处借钱凑齐学费。但在付费后被告知,授课点正在装修,要在一个月后过来上课。陈先生等了一个月后前往信息中所说的授课点,发现当地并无培训班踪影,负责人手机也处于关机状态。他再到缴费处一看,也是人去楼空。陈先生连呼上当。据悉,消保委工作人员在对该培训班查询无果的情况下,建议陈先生向公安部门报案。
四个特点
消保委工作人员称,通过对这类案件的分析,发现有以下四特点:
一、无办学资格。多属无证经营或超范围经营,本身不具备教育培训条件,其硬件设施或师资力量均无法达到国家标准。据了解,一家正规的民办培训班的审批过程涉及很多部门,如公安负责印章刻制,教育部门负责办学许可证审批,物价部门负责收费管理等。
二、夸大宣传。吹嘘学校教育等级高或与其他知名院校联合办学,谎称授课老师为某知名大学教授或某领域专家,其实这些所谓的“专家教授”有的甚至连最基本的教师资格证书都没有。
三、虚假承诺。这些培训班,为了诱使消费者交付学费,往往夸下海口,称毕业后可以代报该专业(从业)资格考试,或直接可获得专业(从业)资格证书,其实他们根本没权利组织学生参加考试或发放证书。消费者往往学到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即使得到类似证书,也非国家认定。
四、收费较高。收费标准都由培训班经营者自己制定,谎称国家标准,费用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
两点提醒
对如何避免培训班“消费陷阱”,鹿城区消保委特发布消费警示,提醒消费者在报名时注意以下两点:
一是不要轻信招生传单。不法经营者往往会抓住消费者急于求学心理,发布虚假广告,因此不能过分相信传单内容,若有需要,可通过正规教育网站或报纸了解招生信息。二是在报名时,应详细了解所选培训机构的信息是否真实。在交付学费前,要注意查看对方的办学许可证或收费许可证,不能确定的,可以登录教育网站查询,也可以拨打教育部门或劳动部门电话求证。
- 淡季迎来"大订单" 鄞州两服装厂遭"钓鱼"陷阱
- 4008-161-788有诈 假冒浦东机场和好几个航空公司
- 地下情人变身“小姐妹” 微信骗走女老板15万元
- 骗婚高手坐过牢 这个女人专找农村大龄单身男子骗钱
- 五个月电信诈骗两千余人 18岁至40岁成易上当人群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