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杭州市第十五次妇女代表大会将于6月9日召开,为让大家了解过去五年中,我市各行各业妇女们在事业、家庭、和谐杭州建设等方面取得的成就,本报记者特别选取了几位优秀的妇女代表,为大家展示她们的美丽风采。
接收订单、打样品、验收成品、组织培训、研发新产品……如今,在叶月仙的笑笑姐妹编织苑里,拥有一套完整固定来料加工程序。
叶月仙,建德首屈一指的来料加工经纪人,这位天生巧手的农家妇女,用十多年的努力,为广大农村妇女“织”出了一座没有围墙的致富工厂。
从一位普通的农家女成长为人人皆知的来料加工经纪人,她说:“我用感情经营这份事业,我要让农村姐妹们都笑起来。”
“两件马甲”的故事
天生巧手,可能是形容叶月仙最贴切的一个词。上世纪90年代初,一件意外的小事让叶月仙与来料加工结了缘。
那是1994年,建德市排塘村有位村民接了桐庐客商的一批活——拼花马甲。客商来收货,回去一数,还差两件,第二天就得交货。当时已经快半夜了,谁能在天亮以前拼钩好两件马甲?
村里有知情者说,“这个活儿交给谁也干不了,只有大慈岩镇的叶月仙能行。”
凌晨两点,桐庐客商开着车来到大慈岩,敲开了叶月仙的家门。叶月仙披衣下床,接下了这活。四个小时,针飞线走,天亮之前,两件马甲平平整整送到了客商手里。
两件马甲的事传开了,“织女”的名气更大了。从那时起,叶月仙也加入了来料加工的行列。
一座没有围墙的“致富工厂”
当经纪人,首先要能接到单子。为了拓展业务,叶月仙开始不辞劳苦地往返于桐庐、义乌等地,千方百计地寻找客户。
“每接一个订单,样品都是不同的。有的客户只是把样品用图片寄来,有的甚至只在电话中说出大概模样,让她自己设计。”为此,叶月仙不知要动多少脑筋。
订单接到手,质量是生存的必然要求。为了提高技能,保证订单质量,叶月仙在培训上没少下工夫,经过几年的努力,她培养了一大批心灵手巧的业务精英,技术要求再高、工艺再复杂的订单,她也敢接,接了也能完成。
如今,在叶月仙的带领下,大慈岩镇的许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在从事来料加工。叶月仙在周边7个乡镇(街道),先后培养了28个二、三级经纪人和35个加工点,形成一个庞大的加工网络。
不仅如此,叶月仙的业务甚至还拓展到兰溪、龙游、衢州及临近的江西省。近3年来,每年发放加工费均在350万元以上,解决本镇和周边乡镇农村妇女劳动力就业3100余人。同时她还协助镇妇联举办农村富余妇女劳动力培训,累计培训1500余人,她个人也先后荣获浙江省“三十佳”来料加工突出贡献经纪人、杭州市“十佳”来料加工经纪人、建德市“十佳”来料加工经纪人等荣誉称号。
一位农家妇女的力量和担当
“我记得我们镇的党委书记曾对我说过一句话,他说要带着感情去做这份事业”,就是因为这句话,叶月仙明白了自己的责任所在。
大慈岩镇地处偏僻,一直以来,农民人均收入常年低于建德全市平均水平。叶月仙做过调查,在大慈岩镇有低收入和贫困家庭近千户。
为了帮助这些家庭走出困境,她吸纳了近百位低收入农户加入到来料加工行列,“很多人都是初学者,原材料损耗较大,质量也不高,再加上分散居住,运输成本高,我要承担不小的压力。”
尽管如此,叶月仙也从未动过一丝放弃的念头。
为了让她们尽快掌握技能,她一家一户地上门,手把手地教他们。为了保护大家的积极性,叶月仙也从不退货,宁愿多熬几个通宵,一件一件地帮着修改,“要是碰到无法修改的成品,就自己重新织一件。”
做经纪人以来,叶月仙还一直遵守着一个规则:按时足额发放加工费,绝不拖欠。如果遇上哪位姐妹有急需,她还会提前预支,而对低收入农户,她一律提前预发加工费。
近20年,叶月仙就这样用一双巧手和一颗感恩的心,“织”就了一个农家妇女的力量和担当。
- 龙泉引进年产亿元来料加工企业 可安排300人就业
- 石梁农家女做大来料加工 销售收入达4000万元人民币
- 遂昌开展实用技术培训 针对性地培养经营管理型移民
- 丽水:产业扶贫之路 农家乐来料加工电子商务显神通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