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等奖获得者李一凡。
浙江在线06月13日讯 在新少年作文大赛颁奖盛典上,戴着眼镜、瘦瘦高高的李一凡穿着深色小西服,帅帅地走上领奖台。
本次大赛唯一的特等奖选手,原来就是他!那一刻,全场目光随着他移动。
领走特等奖,他在QQ上笑称自己“出名”了。因为特等奖的10000元奖励,李一凡在同学间晋升为“高富帅”,在颁奖现场他笑叹:获奖第一件事要请客。主持人和他开玩笑,现场见者有份,他笑说:“请不起,请不起。”
李一凡,今年17岁,是一个有点天真的文学少年。他是杭二中桃李文学社副社长、孑诗社社长,长得斯斯文文,说话慢悠悠的,像个文科男,但他却是杭二中一个不折不扣的理科生,字里行间经常带有理科生冷静的思维和条理。
在学习高手如云的杭二中,李一凡成绩不拔尖,这意味着在这所知名重点中学,以分数论英雄的话,他的“地位”不高。
老师也佐证了这一点,李一凡喜欢摄影,喜欢写文章,喜欢搞诗社,他为此忙忙碌碌时,同学有时会讽刺挖苦他。
“传统教育到了高中阶段,已经把人框定死了,大部分孩子就是埋头读书,只关心成绩,考个好大学。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李一凡属于那种‘不务正业’型。有时,他会为了写文章,不停地写,作业也不做。”杭二中老师汪坚涛很喜欢李一凡,称他“是一个善于发现美的孩子。”
李一凡形容自己,却偏爱“疯子”这样的词,他曾经为自己写过一首诗:
我是个爱思考的疯子
独身于众人之外
我是一个疯子
独行于天地之间
我奔行
在茫茫无边的未知中
……
他这种“茕茕孑立的疯狂”经常诉诸笔端,在决赛现场作文里,李一凡有这样一段描写——
“看到那么多人没有?他们只是为了活着,日复一日,庸碌消灭了他们的思维,他们的心灵,余生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用各种无奈的借口,心安理得地重复。为什么没有人站出来说,‘世界可以不是这样的!生活可以不是这样的!”
字里行间隐喻着现在高中的现状:大家埋头读书,分数遮蔽着个体的心灵,很多人不曾认真思索过,自己到底要的是什么。考个好分数,上个好大学的欲望慢慢把人的视野缩小,直到失去个性。
同学们说李一凡想得太多。他把自己写的文章给同学看,室友有时会说写得真好,有时说自己看不懂,有时会看得笑出来,但他们觉得他不顾作业和考试,勤奋地看闲书,勤奋地写东西,很匪夷所思。
一个理科生热爱文学,在理科班里是相当寂寞的事。当他兴致高昂,想高谈阔论某本书、某位作家时,同学正趴在书桌前,孜孜不倦做题;他参加文学大赛,父母并不是很赞同。
没有成绩与排名时,没有作业与考重点大学的预期时,他在同学中是“超好的小孩一枚”,人缘不错。获奖后,李一凡把QQ签名改成“需要请客者可以自行上报时间地点”。
文学的一端系着少年的柴米油盐,另一端是诗意的心。
李一凡在一篇文章里说:我很累,每天忙忙碌碌,越过一个一个目标的横杆后,眼前一片迷茫,再也找不到可以为之奋斗的终点。要问我之前做过什么特别有意义的事,我说不出,时间却一分一秒都不会重来了,我还什么都没有做……
但他现在做的,在爸爸妈妈和老师同学眼里,已经太多,看书写作摄影,好像一个无事忙。“还好我没有错过最好的年华,不要再错过了,不然有些事就真的来不及了。”
评委点评
文章触及了二十世纪以来时代的重要立题,且又通过非常简练而真切的叙述予以比较全面的表达,值得赞扬。
——卢敦基(文学评论家)
语言老到、简洁,有很好的文字基本功。
——吴秀明(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
以战争和革命来比喻人类为冲破习惯和环境束缚所做的努力,巧妙地化用了物理学中的牛顿运动定律。想象力飞扬,不依常规地表达了为更美好的明天而不懈努力的想法。
——袁敏(江南杂志社主编)
为了挣脱束缚各自的习惯,人们所需要付出的努力,可能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作者的想象力肆意纵横,视野宽广。
——李杲(钱江晚报总编)
- 作家王蒙评价特等奖作文 浏览不是阅读触摸不是思考
- “新少年作文大赛” 杭二中高二理科生摘得万元大奖
- 新少年作文大赛6月11日揭晓结果 特等奖奖金1万元
- 北大杭二中浙江睿达 建国内最高标准中学理科实验室
- 清华副校长来杭二中讲座 不谈成绩只谈成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