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大奏鼓寻路:一群人的坚守 每个人的惋惜
2013年06月17日 09:05:08
人去了哪里
谁也无法否认,钱在这个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也因为钱,陈其胜遭遇了质疑。在20多年的时间里,陈其胜身兼多重身份:既是大奏鼓中的一员,又是政府部门的一个文化管理者,联络着上级文化部门、旅游部门、企业、银行、学校、媒体。正是借助于身份的优势,他带着大奏鼓,试探着市场的水温。
有人怀疑,他在这个过程中,“捞了一笔”。
陈其胜并不回避这样的质疑,并拍胸脯保证自己从未“捞过”。在他看来,相较于这样的质疑,更为棘手的事情是,“大奏鼓已经到了荒腔走板的地步。”
他心中那场最为经典的演出,似乎也看不到再次上演的可能。1994年,温岭撤县建市庆典,“60个人,在海边排练14天,演出当天,气势磅礴,绝对精彩。”
这不仅是他一人的看法,庄道春也认为大奏鼓“现在没法看了”。
为此,他骂过他的徒弟吴瑞标。但作为箬山青年大奏鼓队的队长,如今负责组织外出演出的吴瑞标不是不清楚,但“被选入队伍的标准并不是看水平,主要看时间,如果再看水平,就凑不齐人数了”。
但人员的流失,似乎不受控制。在经济规律下,箬山人旧有的捕鱼生活被打破,为了生计,每个人都开始辗转各地,加上外地务工者的不断加入,每一个人的时间不再像以往那般空闲,有的去了外地,有的去卖热水器,有的开起了货车。
林友桂觉得,“大奏鼓再也不能以自发、自然的状态在箬山地区延续它的生命,跟之前相比,它的生存土壤和空气已被抽空,人力、物力、时间都已经不允许大奏鼓继续保持原来的品质。”
每日关注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即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