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 接
大奏鼓发展脉络
清初到清中期前后传入里箬村,清晚期和民国时期,作为扛台阁的队伍,逐渐融合台州本地的民间文化,发展出一套独特的舞蹈动作。
20世纪50年代,进入全盛时期,不仅参与迎神赛会等固定活动,并作为丧葬音乐的一种盛行于邻近地区。1955年,被温岭县挖掘,参加演出,并走出箬山这个地方。当时,主要以展示锣鼓经为主,基本上没有动作,脸上也不化妆,服装也是男扮女装的样式。
60年代初到70年代末,因为文化大革命,中断十年。
80年代初期,重新抛头露面,并引起轰动,1984年,中央电视台专程赶来拍摄。
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相继被评为市、省、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知名度,并进行商演的尝试。
采访手记
一群人的坚守
周 伟
《梦想的力量》之前报道的,多是侧重于个人。有没有一群人,在坚守一个梦想?
一次采访中,市群艺馆副馆长李秋宁说到了大奏鼓的现状和过去。
我对于大奏鼓充满好奇,有很多想知道的,我把这次采访当做是一次了解大奏鼓的机会。我希望,不仅仅是去看它粗犷豪放、诙谐幽默的样子,还想了解,它的历史文化,以及它所牵扯到的人情世故。
实际上,对于大奏鼓300多年的历史来说,我的报道只是从中取了一瓢水,而且更多是把目光着眼于当下。
现在这批为大奏鼓坚守的人,好像站在一个路口。一方面,小渔村世代沿袭下来的风俗,变成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另一方面,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早已经发生了变化,他们接触的天地,早就不限于那些傍山而建的石屋和混合着腥味的海风。一棵正需要培植的珍稀树种,碰到了一块正被逐渐冲刷的土壤。这就是他们面临的现实。
新与旧,历史与现实,对与错,梦想的进程本身就曲曲折折。这些人并不一定做出了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们每一步细小谨慎的探索,都是对梦想的一种坚持。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