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太空第一课梦想飞起来 上虞学子获答太空作业
2013年06月21日 06:08:19
 

  浙江日报上虞6月20日电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今天上午10时11分,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正式开讲。课堂上,王亚平向全国青少年布置了这样一道课后思考题。幸运的是,这道题目由我省上虞市春晖中学学生连线作答,并获得专家赞许和指点。

  开课后,3位航天员老师先给同学们露了几手“功夫”——“悬空打坐”、“大力神功”。在失重环境下,航天员们都成了“武林高手”,高二(7)班顿时响起同学们阵阵惊呼声:“好神奇的中国范儿!”

  接着,王亚平做了一个质量测量演示:没有了重量,是否意味着失去质量?通过天宫一号上的质量测量仪现场测出聂海胜老师质量为74千克。这时,王老师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道课后思考题:除了运用牛顿第二定律,还有什么办法可以在失重环境下测量物体的质量?

  “我想到了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弹簧振子周期公式称重,一种是用向心力公式称重。”10时50分,课堂直播连线春晖中学。高二(1)班物理课代表李望来走上讲台,迅速在黑板上写下两个物理公式,并画出实验模型。同时,他的同学戴御钦提出了自己的好奇:“平时生活中常见的毛细现象是指液柱上升到一定的距离因重力作用而停止上升,在太空中有吗?”

  在“天宫课堂”上,地面连线专家对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进行了一一点评。“这两种质量测量方法在理论上完全是行得通的,只是在太空环境下具体操作时会有一些难度。比如说,人体如何做圆周运动,该做多大尺寸的弹簧来测量。”同时,专家们也肯定了戴同学的好奇,太空中不仅有毛细现象,而且会比地面更加明显。

  与其说这是一堂物理课,不如说是一堂好奇课。最令同学们大开眼界的是水膜演示实验,只见王亚平略微抖动水袋,水珠便悬浮在半空中,与天宫一号舱壁上鲜艳的五星红旗图案交相辉映。

  从航天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激发了更多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热情。在高二(7)班,好奇写满了整个黑板:在太空打喷嚏会怎么样?太空里神州行还行不行?在太空失重情况下怎样梳头发?每一个问号里,都闪烁着一颗通往科学的好奇心。

  “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春晖中学校长李培民说,春晖学子回答了唯一一道“太空作业”,展示了同学们的科学素养。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孩子们,你们记住王老师的下课寄语了吗?假如你由此寻声凝望那深邃的太空,大时代有大梦想,中国航天之薪火等待你们来接力!

  太空授课你追我赶

  中国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了继美国芭芭拉·摩根之后世界上第二位女“太空教师”。

  太空授课的构想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曾被美国总统里根提出,但是该计划在1986年因“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而一度中止。本该成为历史上第一位“太空教师”的美国宇航员麦考利夫在这次事故中遇难,而芭芭拉正是她的替补。

  2007年8月,芭芭拉在距离地面320公里的国际空间站进行了历史上首次“太空授课”,授课内容主要介绍了失重状态下的生活环境。她通过视频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并参与了和学生的互动问答环节。好奇的学生们向她询问了各种有关太空的问题。芭芭拉的“现身说法”,对于培养青少年对于科学、数学以及太空探索等多个学科的兴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面对美中两个大国展开的“太空授课”活动,航天大国的俄罗斯也加入进来,计划在今年新学期推出“中学生太空课”。

  科学梦张力无限

  中国太空第一课的靓丽影像已永久定格,回味悠长。

  “神女”王亚平太空授课的重要意义,莫过于点燃莘莘学子的太空激情,为航天事业的未来播撒希望的种子。

  太空授课只是帮助青少年走近航天的开端。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人士介绍,有关机构还考虑以其他方式开展此类参与互动活动。这在航天领域已不乏先例,比如美国航天局为孪生火星车取名的倡议,就得到近万名中小学生响应,最终闻名遐迩的“勇气”号、“机遇”号均出自一名9岁女孩的太空梦想。

  “飞天梦永不失重,科学梦张力无限”,王亚平的话音犹在耳畔回响。她面带微笑,自信和从容洋溢在脸上。

  一个人需要有自信,因为它是通往成功之路的起点。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自信同样弥足珍贵。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苦心孤诣、奋发图强,让中国人有了不少可以载入史册的圆梦故事,“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杂交水稻”等一大批高水平科技成果,成为了中国人树立科技自信、追逐梦想的坚固“地盘”。

  嫦娥上天探月,神十飞天,对接天宫,创造中国精度;蛟龙入海,载人深潜突破7000米,创造中国深度……科技,成为撬动中国梦的“杠杆”。

  中国载人航天的脚步仍在继续,蛟龙号探索深海的脚步不会停止。但中国人的梦想不会止步于此,而是向着更深、更远、更高、更广阔的领域迈进。

  飞天梦,科学梦,撑起了更大的中国梦。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李月红 赵南兴 编辑: 吴晔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杭州小学生书写传统

每日关注
  • 保健食品中猫腻多 5万多买来的保健品只能算是食品
  • 装有47台iPad的箱子不见了 价值快递员30个月总收入
  • 杭州中小学校体育场向社会开放 一学期下来苦水很多
  • 淘宝报案控告“阿里黑” 杭州警方跨省调查引来关注
  • 59岁超市扫地大妈竟是毒贩 为了41岁男友她铤而走险
相关阅读
  • 马来西亚小伙的养蜂梦——让家乡人喝上中国蜜
  • 中国首次“太空授课” 王亚平上了一堂有趣的科学课
  • “中国梦·我的梦”网络征集活动火热进行
  • 今天上午10点太空授课 上虞春晖中学为直播点
  • “新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梦——在山间伴着鸟鸣晨读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往期回顾

  •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浙江公安践行“平安浙江”大型报道
  •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开局之年谋新篇-聚焦2016全国两会
浙江即时报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95.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