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28日讯 近日,宁波服装博物馆馆长王以林等人在哈尔滨、长春拜访12名红帮裁缝后人,征得图片、服装、缝纫工具等红帮裁缝在海参崴及我国哈尔滨发展的第一手历史资料。
闯荡海参崴
19世纪初,奉化江两岸鄞州、奉化等地的一些裁缝在上海、哈尔滨和日本横滨、东京等地,为民间称之为“红毛”的外国人缝制西服,而被世人称为“红帮裁缝”。
红帮裁缝闯荡海参崴始于19世纪中晚期。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了乌苏里江以东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其中包括成为沙俄在远东地区重要军事基地的海参崴,这里当时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人和劳动力,成为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
从红帮后人的口述历史中得知,大批红帮裁缝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去海参崴谋生,他们大多十三四岁就背井离乡,先在俄国人开的服装店学徒,经历三五年磨炼后有了好手艺,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俄语,便扎根当地开店创业,他们当中还有人娶了俄国姑娘。
据78岁的张杏梅回忆,父亲张少卿(约1899年生,鄞县人)13岁跟随同乡去海参崴,先在俄国人开的服装店里打工,后在海参崴的“中国街”自立门户。当时这条街上有10多家宁波人开的西服店,其中3家最有名气,分别由陈阿顺、顾升财、张少卿创建。1930年前后,张少卿来到哈尔滨,在道外景阳街开设洋服店。
95岁的张淑英出生在海参崴,父亲张余庆(1889年生,鄞县人)13岁到海参崴,20世纪20年代末回到上海,一年半后又回哈尔滨,并在道外九道街31号开设利泰洋服店。张淑英的丈夫毛兴苗,奉化溪口岩头村人,是父亲所开的洋服店里的裁缝师傅,由于技术过硬,得到她父亲的器重,便将女儿嫁给他。
辗转哈尔滨
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一批刚到海参崴的红帮裁缝转回哈尔滨发展。20世纪20年代,俄罗斯发生了严重饥荒,早期扎根海参崴的红帮裁缝也纷纷回国,把哈尔滨作为重新创业的首选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哈尔滨,聚集着大量俄国贵族、犹太人等外国侨民,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以1400米的中央大街为界,以西称为“外国街”,以东称为“中国街”。“外国街”上居住的外国侨民多是红帮裁缝的客户,仅在六道街就有宁波人开设的洋服店十二三家。
这些红帮裁缝手艺高超,解放后,他们担任了哈尔滨秋林公司服装厂的技术骨干。1964年西哈努克亲王来哈尔滨访问,秋林公司受省政府委托送西哈努克亲王的烤花呢大衣就出自红帮裁缝杨阿云等人之手。当年秋林服装厂享誉全国,有“哈尔滨的培罗蒙”之称,红帮裁缝功莫大焉。
- 被森马出资20个亿来寻求合作的GXG 到底有何奥秘?
- 【浙江日报】服装业最大并购 森马:约20亿元收购中哲慕尚71%股权
- 斥资20亿 森马收购宁波服装界“黑马”GXG
- 森马骑上“黑马” 拟20亿控股宁波男装“中哲慕尚”
- 服装业最大并购 森马:约20亿元收购中哲慕尚71%股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