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删帖 恐慌的是谁
网络舆情不回避不恐慌 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
2013年07月04日 06:14:27
浙江日报杭州7月4日讯不久前,有网友发微博称陕西省眉县一开发商涉嫌资金诈骗。接着,该县委办就针对该微博下发《县委办舆情信息批办单》,其中称“积极做好删帖工作”。这份批办单日前被网友晒在网上,引起舆论一片哗然。
对于为何要求“积极删帖”,该县委办有关负责人解释,因为担心这条微博会让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产生恐慌,从而影响社会稳定。
这一解释,看似合理,但实是自欺欺人的悖论。如果网友的微博属实,就应查清事实,公开及时地给予回应;如果微博与事实有出入,应发布权威信息,以正视听;如果微博是谣言、恶意攻击等,则应走司法途径,依法规范引导网民言行。
可以说,这些应对方式均可选择,足以处置这一事件,群众自然也就明了真相,为什么当地官员还存在“不明真相”与“百姓恐慌”之忧,而采取遮遮掩掩的下下之策——“删帖”?事实证明,“积极删帖”非但不能避免产生“恐慌”,反而催生更多“不明真相”的网友,产生更大的“恐慌”与猜疑。
其实,真正“恐慌”的,并不是“不明真相的群众”,而是当地一些官员自身。至于原因,不是微博揭露的事情本身确有问题,欲盖弥彰;就是网络舆情被视为洪水猛兽,惊慌失措。
如今,我们已身处“人人都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人们必须清醒认识这一点,面对网络舆情不回避不恐慌,积极采取措施充分保障公众知情权,公开及时回应民众各种质疑与诉求。
只有“积极删帖”这样的荒唐事少了,事实才能大白于天下,政府才能更好接受社会和舆论监督。
每日关注
相关阅读
版权和免责申明
微信分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浙江即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