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05日讯 浦阳江,浦江的“母亲河”,她有一个不太好听的外号,叫做“牛奶河”。这条贯穿全县的河流,见不到几处清澈的水面,有的只是翻滚着的浑浊颜色。
在不久前公布的《2012年浙江省环境状况公报》中,浦阳江的浦江段被归为钱塘江的主要污染河段,劣Ⅴ类水域占河段总长度的65.3%。
“母亲河”之所以变成“牛奶河”,和浦江遍地开花的水晶加工业有很大关系。为了治水,从今年开始,“水晶之都”壮士断腕,在几个月内关停了六成水晶加工点。
浦江县委书记戴建平说,按照治理进度,今年年底水质要有明显改善,“后年,浦阳江就可以游泳了。”
“小水晶”直排废料30年
“母亲河”变成“牛奶河”
上个世纪80年代,浦江的水晶加工产业开始起步,因为生产成本低,一台机器、两三个人就能开工,这个产业被形象地称为“小水晶”。
30年来,浦江的水晶业已经形成产业链,目前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年销售额超过12亿元,产量占全国水晶工艺品生产总量的80%以上。
然而,“小水晶”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污染随之而来。
浦江做的水晶不是天然水晶,准确地说是玻璃制品,其主要成分二氧化硅不溶于水,因此,大量的二氧化硅废料不经处理就排入浦阳江后,“母亲河”自然也变成了“牛奶河”。
“浦阳江径流量很小,下雨天流量大,不下雨流量就小。”浦江县委书记戴建平说,各种污染也让这条径流量不大的河流不堪重负。
节约成本、缺乏意识
是污水直排的主要原因
按照规定,不管水晶加工点是企业还是作坊,都要有三级沉淀池。理论上,只要在沉淀池里加一些明矾,二氧化硅就会沉淀出来和水分离,为什么这样简单的一个步骤有很多加工点要省略掉?
黄宅镇三越工艺品厂总经理姚建成道出了缘由。“一套沉淀池和污水循环系统的成本不同,有的上万有的十几万,很多小作坊承担不了。”姚建成说,浦江1万多家水晶加工企业,绝大多数是小作坊,单体产量不大,也没有人意识到污染问题。
这样的作坊无力承担治污设备,污水、废渣直排也成了他们眼中最经济的办法。
“我做过一个梦。”浦江县委副书记、县长施振强说,“我梦到和几个同事去查看水污染,发现‘牛奶河’流着流着就流出了血水,回头一看,跟在身边的人都跑光了。”
几个月砍掉近万加工点
政府建产业园帮扶转型
“母亲河”在哭泣,小而散的作坊式生产,也让水晶产业的发展遇到了瓶颈。浦江已经没有选择。
今年以来,县政府组织开展了9次清水治污的“零点行动”;5月,浦江制定了“取缔所有无证无照水晶加工户”的最后期限——7月1日。
经过几个月的工作,当地的水晶加工点从14559家减少到了6066家,取缔了9383家。
让当地政府意外的是,取缔工作得到的支持超过预计。
“钱少赚点没事,还能做其他生意赚回来,身体不好了钱再多也买不回来。”河山村的村支书黄达勇告诉记者,村里372户人家,水晶加工点就有108家,现在只有14家没有被取缔。
治理的成效显而易见,据最新的监测数据,在高锰酸盐、氨氮、总磷这几个评测污染的主要指标上,浦阳江上仙屋断面比去年同期分别好转了8%、40%、15%。
除了关停,浦江县委县政府也开始了对这个特色产业的转型帮扶,“准备在浦江建4个水晶生态积聚园,总共900亩,把这些产业都搬进园里。”县委书记戴建平说,“这样居民区就没有加工点了,废水、废渣的处理都由园区统一进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