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2日讯 作为我们餐桌上一道已经颇为常见的佳肴,我市黄秋葵产业的后续发展,眼下其实面临着一道“新门槛”:QS门槛——说它是菜吧,它又有药用价值;倘若说认定它是药,但更多时候它又出现在菜场、餐桌上。
“衢州市某地一家企业,种植了大面积的黄秋葵,为了产品上档次,并开发下游后续产品,他们咨询是否可以申请对该公司生产的黄秋葵进行QS认证,我们经过了解,发现还真碰到了难题。”
7月9日,我市某专业从事认证咨询服务的技术机构负责人向记者解释了其中原委:由于黄秋葵系列产品目前既没有国家标准,也没有地方标准,省里相关部门无法直接审查、颁证;而我市另一家黄秋葵系列产品生产企业,在前不久重新申请QS认证时,同样因为黄秋葵具有药用价值,无法通过标准审查而搁置。“眼下那家申请QS认证的企业还在积极争取中,我们主要做好企业的现场认证管理以及相关标准的制定。但是,目前QS认证目录以及每年调整的新产品中,都没有黄秋葵这个产品。”
针对以上两家企业的难题:无法大规模地进行后续加工、开发下游产品。记者采访了吴文进,他在衢州较早引进种植黄秋葵,2009年,吴在柯城区举办的一次省农科院专家推介会上,获悉了这个产品的市场广阔前景,并较早地投入资金开始大规模种植。两年后,从10亩面积起步的他,种植面积扩大到400来亩,吴本人申报的“保健蔬菜黄秋葵种植与开发”项目,还获得了衢州市第三届青年创业创新项目大赛唯一的特等奖。
吴文进估算,目前我市黄秋葵种植规模在千亩以上,“这还不包括农户一亩三分地种植的。今年我们公司黄秋葵种子就卖出去100多公斤,不少农户是半斤一斤买种子去种的,从这个种的数量上去估计,就另有200多亩零星种植面积。”
不论是种植大户还是散户,眼下黄秋葵主打的是鲜果市场,但是“黄秋葵不同于其他产品,后续加工、开发下游产品更为紧迫。”据相关专业人士介绍,黄秋葵有生产旺季淡季之别,淡季时,大量鲜果产品难以贮存,而黄秋葵鲜果通过深加工成干蔬菜、花茶,以及榨油等途径,不仅解决了贮存难题,而且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但是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种植户把鲜果放在菜场上卖没有问题,如果进行后续包装、加工、下游化深度加工,就必须获得QS认证。”
今年的情况更为特殊一些,几位从事农特产品经营的企业负责人介绍,一方面人工成本上扬,减少了利润;另一方面,中高端农特产品销路,受市场影响较大,如果仅仅靠黄秋葵鲜果“一条腿”走路,企业将面临很大的困难。市农特产商会会长刘卫平为此建议,相关厂商应积极走转型升级之路,通过QS认证,进入大型超市、大卖场,就是具体建议之一。“但是我们也没有想到,黄秋葵的QS认证还有这个‘结’。”
对于标准问题,业内人士陈述了自己的看法。“作为企业特别是上了规模的企业,肯定有自己的生产标准的。”一位企业主相告,像黄秋葵鲜果的采摘时间、采摘的长度标准、种植中禁止使用何种农药等等,肯定有明确规定,但是,以往这个产业竞争主要集中在鲜果领域,门槛较低,易被对手仿制,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赢得更大份额,不愿意透露具体相关信息,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以前我们主要选择与土特产店、酒店餐馆、保健品厂直接合作。”
业内人士同时坦陈,新门槛或许也是新契机。因为今年还有两大“节点”将影响黄秋葵产业发展,即进入超市、大型卖场的农特产品,将全部贴上“QS”标志;食品领域的“QS”审查职能,将从质监部门划转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届时,黄秋葵产业或将迎来一个发展新契机,当然,这需要企业紧抓机遇,完成自身的转型升级。”
1、“QS”即“企业食品生产许可”(“Qiyeshipin Shengchanxuke”)的缩写,并标注“生产许可”中文字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条例》规定,“任何企业未取得生产许可证不得生产列入目录的产品。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销售或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未取得生产许可证的列入目录的产品。”
2、黄秋葵,又名羊角豆、咖啡黄葵、毛茄等。原产于非洲,20世纪初由印度引入我国。它的可食用部分是果荚,脆嫩多汁,滑润不腻,香味独特,深受人们青睐。近年来,在台湾、香港及西方等地已成为热门畅销的营养保健蔬菜,在非洲许多国家已成为运动员食用之首选蔬菜,更是老年人的保健食品。种子可榨油,黄秋葵油是一种高档植物油,它的营养成分和香味远远超过芝麻油和花生油。(摘自“中华素食网”)
- 这对挺健康的小夫妻 每天拎回大包小包的药?
- 宁波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为乞讨者送上防暑品药品
- 衢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开展餐饮安全模拟检查
- 绍兴部署开展药价检查 重大违法行为可追溯到上年度
- 药店销售非药品类必须设立专柜 老百姓选购更放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