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东站新时代④
“再烦,也别忘微笑;再急,也要注意语气;再苦,也别忘坚持;再累,也要爱自己。”“80后”柏佳斌经常用这句话告诫自己,也常用这句话告诉他的员工。
他是笕桥人。大学毕业后,也想有一番自己的创业人生。
与别人不同的是,柏佳斌没有选择利润能很快实现的销售业或者网店,而是选择了“银发产业”。
他所在的笕桥镇范家社区,不仅为他提供了免费的办公场地,而且多方联系工商局、税务局等相关部门,帮助他办妥了执照等若干繁琐的事项。
开业4个月里,柏佳斌的家政服务公司已为笕桥镇辖区内115位困难户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居家养老服务,累计服务时间3525.5小时。公司先后带动就业18人,其中3人是应届大学毕业生,实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迎接东站新时代的笕桥镇,要走一条新型城市化发展之路。所谓“新型城市化”,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更是人的现代化。
土生土长的笕桥人,从最初的“面朝黄土背朝天”,到城市化推进,人们告别了土地,改变了生活。
在他们融入主城区的过程中,呼啸而来的杭州新东站,无疑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力。
但仅仅有这些,还不够。
在打造一座兼具宜商、宜业、宜居等复合功能,呈现活力、品质、和谐等内涵特征的新型城市化区域之外,笕桥还有一个梦想,一个让所有笕桥人创业扶持、就业稳定、老有善养的梦想。
创业扶持
免房租还提供专业指导
万事开头难,柏佳斌就真真实实地感受到了。公司里虽然人不多,但要管理起来也不容易。首先碰到的问题就是怎么有效使用各种各样的清洁工具。他又一次向社区求助。
社区积极帮他联系了清洗行业有经验的老师傅。在师傅的指导下,家政人员熟练掌握了清洁用品的操作。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营造充满爱的企业文化,柏佳斌还建立了一套培训和考评机制,每周一次工作例会,定期开展业务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他还精心设计出了一张“居家养老服务体验卡”,每次家政人员上门服务后老人都可以写下意见或建议。
农科院社区独居老人徐阿姨,20平方米的房间略显拥挤,但屋内收拾得井井有条,整洁明亮。因为家政服务员小杜每周都会上门免费服务两到三次,为徐阿姨整理家务、代买物品,陪她聊天。徐阿姨在“居家养老服务体验卡”上留下了“我找到了一个称心如意的贴心保姆”。
社区创业园助力创业梦想
这样的创业故事,在笕桥还有很多。
多年来,笕桥镇紧紧围绕着这个主题,从政策上、资金上、场地上给予有创业梦想的失业人员提供支持。
比如柏佳斌入驻的范家“8090”青年创业工坊,社区不仅对进场创业的失业人员给予房租三年减免和免息贷款等政策扶持,同时提供创业培训、专家指导等服务。目前已有16个单位进驻,包括居家养老、洗车行、爱心食堂、青年俱乐部等实体项目6个,网店10个,实现自主创业16人,带动本地居民就业24人。
在草庄社区,装饰一新的草庄社区失业人员(大学生)创业园,场地面积1000平方米,位于草庄综合大楼三楼,进驻创业项目15家,涉及会展、文创、旅游、动漫、家政、电子商务等行业,创业园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扶持、创业培训、小额贷款、创业指导、代办执照等服务。
在俞章社区,场地1000余平方米,主要做电子网络等信息服务产业的创业园也刚刚落成。
笕桥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站的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要有计划地在条件成熟的社区,每年开出1-2家创业园区,助力笕桥人的创业梦想。近年来,笕桥镇抢抓城市化机遇,按照“以全国一流标准推进建设管理、开创新中心区时代笕桥发展新局面”要求,以创建充分就业镇为目标,以稳定就业、激情创业为重点,积极与各职能部门协调配合,扎实推进就业创业工作,圆满完成创业就业工作的各项任务指标。仅今年上半年,全镇新增就业1806人,其中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210人,被征地农转非人员377人。
就业稳定
“一卡一员一平台”就业援助模式
阿娟今年34岁,是土生土长的笕桥人。
中专毕业后,她全职在家,相夫教子。直到孩子上小学,她又有了重新工作的想法。但长期脱离社会,她突然发现当年吃香的中专文凭几乎没有用武之地。
社区了解情况后,一边推荐她参加技能培训班,一边给她寻找合适的岗位。
杭宝集团急招仓库管理员,社区立即推荐了她。但阿娟电脑操作一般,没多久就辞职了。社区跟踪回访时,知道阿娟又失业后,立即给她介绍到派出所做清洁工,没过多久又辞职了。原因是上班时间太长,不能照顾到家庭。
社区还是没有放弃。
去年镇里进驻了一家大超市,社区第一时间通知了她,让她试试做营业员。这试着试着,阿娟就试了下来。
近年来,笕桥镇积极深化“一卡一员一平台”就业援助模式。这“一卡”,是就业援助卡;“一员”是每个社区都有的就业援助员;“一平台”则是笕桥镇及各社区目前都建立的人力资源服务平台。
每位失业人员的求职信息和每家企业的空岗信息都可以实时查询和更新。失业人员可以通过平台终端的电子触摸屏自助查找岗位,企业劳资人员也可以通过平台查找合适的人选。
同时镇、社区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招聘会,比如笕桥镇春季大型招聘会、俞章社区服务性企业专场招聘会、机场社区军嫂专场招聘会等,为失业人员和用工企业搭建交流平台。
在提升失业人员劳动技能上,笕桥镇每年都会结合失业人员特点和市场需求,举办类型多样、实用性强的技能培训班。每年参加培训都在300人以上。
近年来,笕桥镇每年新增就业人数都在3000人以上,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在1000人以上。
工资专管员让劳动关系更和谐
早上一进单位,小唐先查看公司实名制考勤系统,结合电子监控,查看工地实际考勤出勤情况。
成为浙江众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万科草庄项目部的工资专管员后,这是他每天必须要做的工作。
今年该公司在落实工资专管员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实名制管理,对新进来的员工都要进行身份证验证和签订劳动合同,明确工资支付标准;根据员工增加或减少及时更新实名制管理系统和花名册台账。
同时根据考勤表每月及时做好工资发放表,公司财务和项目部经理一起现场发放。
公司项目部表示,今年引进工资专管员后,公司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开始发挥作用,公司发钱踏实,员工上班也踏实。
笕桥镇地处城郊结合部,企业类型多,行业杂。尤其是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辖区企业有2000余家,建筑单位有20多个。有施工项目的17家企业已经落实好了工资专管员。这17名工资专管员学历都在大专以上,从事建筑行业都在3年以上。目前都接受了专业培训后开始上岗。
在打造“无欠薪笕桥”过程中,笕桥镇自2007年成立劳动监察中队以来,每年开展书面审查,并结合专项检查和日常巡查等加强企业用工动态管理。每季度召开企业劳资人员联谊会,并组建QQ群平台,加强信息互通。
老有善养
社会保险全覆盖
黄家社区杨大妈家是位地道的菜农户。
平时她就种种菜贴补家用,前两年东拼西凑终于造了间房子,但是常年劳作也把自己的身体搞垮了。经常跑医院看病,家庭经济压力很大。
当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政策下来后,杨大妈虽然想参加,但实在没钱了。
社区了解情况后,先是积极帮助大妈联系银行贷款,由于家庭困难无法担保,又帮忙联系了另外2名村民形成三户联保,让杨大妈成功贷到了款,及时补缴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
此后没多久,多年累积的劳碌病集中爆发,杨大妈住进了医院,花费6万多元,幸好有社保承担了大部分医疗费。
出院后,杨大妈逢人便说:“幸亏社区帮忙买了社保,现在我每月还有1000多元退休工资,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
这几年,笕桥镇一直致力于构建全民参保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了解决部分居民的经济困难,各社区都采取了积极措施。闸弄口社区经合社、范家社区、花园社区为每位参保居民全额补贴一次性补缴养老保险款。
通过各方努力,俞章、笕新等社区在没有集体补贴的情况下,参保率都达到了95%以上。黄家社区在没有征地拆迁的情况下,想方设法推进居民参保,使参保率也达到92%以上。
企退服务品牌化
笕桥镇现有10765人纳入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
去年以来,在进一步完善节日慰问、住院探望、困难补助等基础服务的同时,笕桥镇以“文化建设年”为契机,整合人社站、老龄办、文化站等部门资源,积极开展“科学养生,文化养老”系列活动,为退休居民营造起“学有平台、为有阵地、乐有载体”的文化氛围。
在“学有平台”上,笕桥镇进一步丰富老年大学课程,推出了舞蹈、越剧、器乐、走秀、摄影、书画、音乐创作等文艺班。同时积极开展“百场万人健康讲座”,主题涵盖了科学养生、食品安全、禽流感防控、反邪教等内容,受到了社区退休居民的欢迎。
在“为有阵地”上,笕桥镇进一步充实“银龄无忧”志愿者团队,为社区和居民服务。这些身穿红衣的银龄志愿者经常出现在各类文娱活动现场,还有很多志愿者常年为社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比如修理能手沈学云,爱心使者单莲英,帮扶结对使者吴定仙,公益使者黄耀宗,他们都是最美的笕桥人。
在“乐有载体”上,笕桥镇在开办兴趣班的基础上,选取优秀学员组建起银龄风采文艺队,结合镇双百场文艺巡演进社区、重阳节文艺汇演等活动展示退休人员风采,同时通过举办钓鱼比赛、趣味运动会、茶话会、外出郊游等活动来提升退休人员的快乐指数。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