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26日讯
如果说,浙江在改革开放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那么作为浙江“北大门”的湖州,在过去30年为这一笔添加了足够的精彩。
时间指针拨回到1983年7月27日,国务院发布(83)国函字145号文件,决定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市、湖州市,实行市管县的体制,将德清、长兴、安吉划归湖州市管辖,并设立城区和郊区。
自那一刻起,湖州开始演绎化茧成蝶的美丽。
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为发展创造了新空间,为腾飞锻造了新基石,波澜壮阔的改革画卷在这片热土上展开:
30年间,湖州地区生产总值从1983年底的16.04亿元,到去年底达到1664.3亿元,年均增长11.7%;财政总收入从2.43亿元增加到246.8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8亿多元增加到703.9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2.47亿元增加到1082.79亿元……
30年来,多个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呈现了爆发式增长,这些数字的背后代表着湖州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焕然一新,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实现了从“苕溪时代”到“太湖时代”的历史性跨越,并朝着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提前实现现代化阔步前进。
从紧巴度日到享受生活
30年前,恰逢当时湖州汽运系统售票员孟莲娣36岁。按照湖州人的规矩, 36岁要做场大生日,以示对生活、事业的寄希。
生日当天,她请来一些亲戚,尽其所能在家里烧了一桌菜招待客人,有鱼有肉在当时已令人羡慕。“1983年的时候,湖州人过日子还得握紧几张票:粮票、肉票、煤球票,为了烧出这桌饭,不得不向亲戚朋友借了一些票,为此勒紧裤腰带省吃俭用了一个月。”她回忆说。
去年,孟莲娣儿子结婚,她和丈夫张罗在湖城某大酒店摆下28桌酒席。那一天,餐厅里灯火辉煌,宾客盈门,在众多亲朋好友见证祝福下,儿子走入婚姻殿堂,孟莲娣很开心。
设宴是一种记忆,也是一幅历史画卷。撤地建市30年的辉煌成就,透过孟莲娣在两个时代的设宴方式,可以寻找到最为直接的答案。
然后,更多时代和理念的变化在重新定义着湖州人的生活观。
如今,拉开太湖南畔的夜幕,霓虹闪烁,车潮人潮涌动;大型超市、国际品牌店、美食精品集聚的中心商贸圈,让顾客流连忘返;古色古香的衣裳街街区,一杯咖啡,一本书,三两结伴的年轻人安静地享受其中……“这在当时不敢想象。”许多老湖州人回忆,那时“蟹墩子”是唯一的消费天堂,它的范围仅仅是沿同岑路、志成路、红旗路、人民路一圈,集聚了当时最好、最大的商业单位。
那个年代,孟莲娣和她家人、亲友、同事的衣服都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能在‘蟹墩子’买件涤纶两用衫,是很有派头的事。”她回忆到。
随着时代的发展,湖州中心城市框架拉大,尤其进入新世纪以来,一大批商业“航母”企业进驻,湖州中心城区商贸业气度不凡、活力四射。今年5月,总投资3亿多元,营业面积10万平方米的新浙北对外营业;288米的浙北第一高楼东吴国际双子楼结顶,杭州银泰百货已为入驻做前期准备;长三角地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月亮酒店在太湖旅游度假区拔地而起,过去出门主要靠乘船走水路。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交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今年7月1日,宁杭高铁投入运营,湖州迈入了高铁时代。
“那时候,想消费缺钞票;现在是,想消费缺眼光。”孟莲娣说。如今,闲暇之余她和她儿媳妇经常“扫街”,而消费半径也早已不再局限在“蟹墩子”。
城市变迁铺开美好画卷
“以骆驼桥一带为中心,步行三四里就望到稻田”是30年前湖城的真实写照。与那个时代的其他小城市一样,湖州城区街道狭窄、楼房低矮,整个城市街道仅由龙溪港、菜花泾等河道自然划定,城市的主干道只有北街、南街、东街、红旗路、人民路寥寥数条。
因为家庭原因,生于杭州的孟莲娣年纪很小时就来到湖州。在她印象中,很长一段时间湖州城市的“颜色”几乎没有怎么变过,不是黑就是白,砖木结构的低矮平房充斥着大街小巷,“说实话那时候的城里和乡下差别不大,没有高楼大厦,很多地方杂草丛生。”
和居住环境一样,当时湖城的生产生活区域也都交集在一块。上世纪70、80年代的红旗路、人民路远没有现在这么繁华,仅有几家维修杂货铺一样的小店,而且还办了许多轻工企业,孟莲娣的一个朋友在现今府庙位置的一家小厂上班,“当时城市小,每次去她单位找她,几步路就到那了。 ”孟莲娣说,现在她的朋友住在东白鱼潭,坐公交车都要花上好些时间。
“现在城里上下班就要堵车,这在以前难以想象。”孟莲娣感概,那时候总觉得路很宽,街上很难看到轿车的身影,当时能够上去坐坐,肯定会激动个半天,“现在不一样了,大部分家庭有了小汽车。”
时光变迁,这些年,湖州依托不断增强的经济实力,城市建设发展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快车道,城市建设的步伐通过跨越龙溪港、旄儿港,最终实现了依托太湖、滨湖发展的历史性变革。
如今,孟莲娣的老房子已经征迁。“原来东街的老房子住了几十年了,和周边的高楼大厦显得格格不入。”孟莲娣说,每次晚上在街上散步,都会被多彩霓虹闪花眼,这座城市的夜景实在是太漂亮了,“特别是沿水的景观,在其他许多城市都是看不到的。”
城市在变大,在变美。 30年前,这是一座人口不到10万、建成区面积仅6.84平方公里的江南小城,如今它已一跃发展成为了人口近百万,建成区面积近百平方公里的组团式大城市。截至去年底,全市城市化水平达到60.3%,其中市本级为62.5%,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建设初展英姿。
社会进步提升幸福指数
孟莲娣喜欢看戏,印象最深就是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每个月省吃俭用赶到湖州影剧院(后改为湖州大会堂),和家里人好好享受一番。如今的她还保持着看戏的习惯,在家就打开央视戏曲频道,听说有戏剧团来湖州巡演,就催促儿子到湖州大剧院去买票。
在孟莲娣看来,儿子组建了家庭,是自己最幸福的时刻。
30年来,从满足基本生活保障到萌发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从计划性的文化产品供应到文化生活的自由选择,从单调乏味的文化设施到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生活,不再是昔日难得的“精神盛宴”,不再是过去只属于城市居民的“特殊待遇”。文化,已经成为一种必需品,丰富人们的生活、填满人们的记忆、滋养人们的心灵。
30年前的孟莲娣可能不会想到,自己有一天走出家门,要不了15分钟就能看上病;有一天孩子们读书的学校,环境会那么好;有一天自己养老不再是在家里,而有更多更适合的选择。
然而,太多让人意想不到的惊喜,在这30年里都真真切切地发生了。
回首1983年,我们还在为“争取在1985年完成普及小学教育的历史任务, 1990年前全市普及初中教育”、“在1985年底以前,做到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桌椅”而努力。
今天,承载着教育均衡的民生期待,一场“集团化办学”的探索已经在湖州中心城区开展,追求的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家门口公平地享受优质教育,如今高标准、高规格配置的校园已成为孩子们享受学习的乐园。
如果说教育是民生之基,那么看病乃民生之急。湖州30年间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足以让百姓为看病难而紧皱的眉头逐渐舒展。从459个卫生机构发展到如今的1359个,城乡居民步行15分钟左右即可看病就医,这些都是百姓生活幸福感增加的又一最好证明。
30年间,湖州还初步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网络,已建成市、县(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6个、乡镇(街道)养老服务中心49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105个和省级农村“星光老年之家” 465个。老有所养已不再是老年人的期盼,而是正在发生的铮铮事实。
(本文来源:湖州日报)
- 嘉兴边检站组织官兵参观嘉兴市撤地建市三十周年图片展
- 纪念嘉兴撤地建市30周年图片展昨开展
- 义乌建市30年 打造“国际商贸特区”幸福和谐城
- 义乌市场建设30年 兴商建市 发展富民 再创辉煌
- 逐梦三十年——写在湖州撤地建市30周年之际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