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炎夏日,临安市太湖源镇白沙村成了避暑胜地,170多户农家乐,很难订到床位。可是许多人并不知道,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这里许多村民因贫困砍伐树木,久而久之,破坏了山区的环境。1988年,一场暴雨几乎冲毁了村庄和道路。
痛定思痛,白沙村开始努力优化产业结构,走上了保护环境、发展旅游的生态建设新路。当地政府鼓励村民凭借独特的生态优势发展农家乐,投入扶持资金统一建立高标准的污水处理系统,使白沙村成了长三角地区知名的生态旅游景点。
不久前,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还专门给太湖文化论坛与会嘉宾讲述了白沙村的故事。白沙村的变化,是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具体缩影,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阐释。
近年来,杭州认真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战略思想,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推进生态型城市建设,先后获得了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等荣誉。
2012年,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决策部署。站在新的起点上,这座城市再次迈出了新的步伐:一座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渐行渐近。
确保绿水青山一脉相承
青山环绕,一湖碧水。西湖是杭州最显著的标志,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这里。
“建设美丽杭州,首先要有当好‘薪火传人’的自觉,把‘老天爷’和‘老祖宗’给我们的一方山水保护好、传承好,力争让杭州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黄坤明如是说。
在新型城市化进程中,杭州不断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推动建设向副城、县(市)城、中心镇集中,加快构建网络化、组团式、紧凑型城市空间格局,为“绿色”留出了最大的空间。一个数据显示,杭州的森林覆盖率达64.7%,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从富阳到杭州,乘船沿富春江、钱塘江一路下来,一幅现代版的富春山居图正徐徐展开。
曾经,在这优美山水诗画中,夹杂着千疮百孔的矿山、几百个砂石码头、几百个化工电镀印染和造纸企业。
西部五县市是杭州的生态屏障,也是杭州发展的“短板”。2011年8月,杭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以新型城市化为主导、推进城乡区域统筹发展的决策部署,并提出生态优先、保护第一、文化为要,决定实施“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和建设工程。
如今,这一工程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累计关停沿岸污染企业476家,关停砂石码头160个,生态化改造完成27个码头,江堤生态修复26公里,建成沿江两岸200米范围内生态景观示范带36公里。
漂亮的成绩单背后,是巨额生态资金的大力撬动。2005年以来,杭州已安排生态建设专项资金、生态补偿资金共21亿元。
对于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而言,最直接的感觉,不仅是家门口的公园、绿地变多了,大大小小的湖泊、河流也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源于实打实的生态文明工程。(下转第2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近年来,杭州相继实施了西湖、西溪、运河综合保护,市区大气污染整治等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加大了对市区空气和水的治理力度。如今,西湖文化景观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西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而串起了杭州各区县市的新安江、富春江、钱塘江,也在“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中,展现出现代版“富春山居图”的活力和魅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步步提升。
在杭州的城市管理者眼里,要绿水青山还是要金山银山,从来都不是一道非此即彼的选择题。
正如黄坤明书记所说,我们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更加积极主动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让产业结构变“轻”、发展模式变“绿”、经济质量变“优”,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相得益彰。
这种变,来自于创新驱动。杭州强化科技支撑、创新驱动,充分运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的倒逼机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逐步走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道路。
结合城市特质,杭州选择了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金融服务、电子商务、信息软件等“十大产业”作为重点培育发展产业。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851.32亿元,增长9.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56.4%,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杭州在持续推进节能减排中实现“环境美”。抓住水、空气、土壤三大环境要素,实施全防全控、联防联控、群防群控,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改善环境质量,花大力气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
几年来,杭州累计关停转迁企业和生产线1596家(条),关停(小火电)机组容量70多万千瓦,关停淘汰小造纸和落后造纸产能300多万吨。有数据表明,杭州单位GDP能耗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在一份份颇具分量的成绩单后,我们已经看见,节能减排、环境质量、循环经济、绿色城镇、美丽乡村等词汇互相交织,互相促进。如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一轮“811”行动正蓄力再进,杭州生态文明建设将进入更广领域、更高层次。
打造“六位一体”低碳城市
公共自行车的碳减排竟可以量化“卖钱”,植树绿化也可做“碳汇交易”……这是杭城有关碳交易发生过的新鲜案例。再过几天,《杭州市能源消费过程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实施,杭州将对重点用能企业碳排放实行统一管控,开展碳排放权交易。
这次出台《暂行办法》,杭州在对重点用能企业套上“紧箍咒”的同时,还要采取市场化的手段,用“碳排放权交易”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接下来,杭州将建立全市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平台,定期发布有关用能交易信息,实实在在让企业体会到“节能减排就是效益”。
作为2010年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杭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低碳城市建设。制定了全市万元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在“十二五”期间下降20%左右,到2020年排放比2005年下降50%左右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努力建设低碳经济、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生活、低碳环境、低碳社会“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同时,杭州还投资建成了全球首家低碳科技馆,使之成为普及、传播、养成生态文明的好去处。
在杭州,还有一张独特的低碳旅游出行图,这就是遍布杭州周边群山景点的10大市民健身游步道,由此串联的近郊星罗棋布的农家乐,加上运河、中河和东河沿线的游步石径,上百公里曲径通幽的游步道,让人们暂时告别了“排碳”的汽车。更有趣的是,每逢黄金周到来,当铺天盖地的中外游客涌向杭州时,许多市民却选择了“上山下乡”,而把西湖让给了远方的客人,由此减少的城市污染难以计数。
这样低碳环保的理念,更多的是靠“润物细无声”的积淀,靠“不以善小而不为”的内心体验,靠城市管理者一以贯之的推动。除此,别无答案。如今,当你漫步在西子湖畔,抑或穿梭在钱江新城,低碳节能的建筑、绿色出行的车流、时尚环保的市民,从眼前一一掠过,不难感受到杭州人“美丽”的抱负。
(杭州日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