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座五代吴越国馒头窑重见天日
这是宁波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砖瓦窑
浙江在线08月13日讯 虽然天气很热,但是宁波北仑区璎珞村育王岭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的工地旁,考古人员正在努力地工作着,他们小心翼翼地对一座古窑遗址做回填处理。
宁波市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工程沿线全长23.45公里,西起一期工程终点东环南路站,东止北仑区朱塘村停车场。该工程沿线涉及的建设用地区域范围广大,特别是其中的一些站点和高架线穿越古代遗址和墓葬密集分布的山前丘陵地带。
根据《文物法》、《宁波市文物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今年4月至6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前期考古调查的基础上,组织专业人员对该工程沿线所占区域内的重要地块进行了先期考古勘探,共完成勘探面积10万平方米,发现了一批重要的古代遗迹和遗物。
根据考古勘探情况,为了保护文物古迹在施工中免遭破坏,在随后的6月至8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仑博物馆,对北仑区霞浦街道的朱塘村和大碶街道的璎珞村两个地块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
几个月下来,考古工作人员克服连绵阴雨和持续高温等各种不利因素,有了不小收获:共完成发掘面积700余平方米,发现了3座古代窑址和9座古代墓葬。
宁波保存最完整的古砖瓦窑
北仑区大碶街道的璎珞村,在育王岭以东。这里丘陵众多,是此次进行抢救性勘探的重点区域。
璎珞村地块中台地上发现的3座古代窑址,俗称为“馒头窑”,时代可定在五代吴越国时期(公元907-978年),窑址的填土中包含了大量砖、瓦,明确了它们作为砖瓦窑的用途。
文保人员告诉记者,在窑址还出土了一些瓷器,据观察,应该是当时窑工的生活用品。
这种前砌挡火墙、后筑排烟道、窑室内以中火道和环形火道相连结构的窑址,是宁波地区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完整、时代较早、用途明确的砖瓦窑,它的发现和深入研究有助于了解当时的砖、瓦制造工艺和窑作技术及其制度,并对宁波地区五代时期城市发展与社会经济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对于其中一座最完整的馒头窑,文保人员透露,有关部门有意向对这座馒头窑进行整体迁移,计划放到落成后的港口博物馆,进行永久保存。
朱塘村曾是海洋世界
北仑区霞浦街道的朱塘村,考古人员进行详细的地层堆积状况勘测后发现,这一带底部有淤沙层、蚌沙层和出土的半石化蚌壳,说明这里可能曾是个海洋的世界。
而中间的土层已经演变成棕褐色和红褐色土壤的堆积,并未出土人工制品,说明这里已经成陆,可是没有人类的活动踪迹。
上部的棕黄色土层和黄灰色土层,分别出土了青瓷器和青花瓷器,表明至少自晚唐(约公元9世纪中叶至907年)以来人类便开始在此繁衍生息,此后一直延续至今,成为了理想的居住地。
朱塘村地块的地层堆积状况,对于帮助了解古代的人地关系颇有意义。
保存完好的东汉夫妇合葬墓
除了3座古砖窑,璎珞村地块还发现了不少古墓。
璎珞村地块中四眼坑下发现的9座古代墓葬,时代可分别定在东汉早期(公元25-75年)、东汉晚期(公元132-189年)和唐代晚期。
其中保存完好的,当属东汉早期的夫妇同穴合葬墓M2。
该墓为近方形砖椁墓,墓室长3.12米,宽3.08米,深1.24米,墓室内的木棺和人骨已经腐朽无存,随葬品基本两两成对,计有硬陶罍、釉陶罐、泥质灰陶缻、陶罐、陶杯、铜镜、钱币、铁刀、砺石、料珠、琉璃耳珰和银戒指等共16件(组)。
考古人员推测,“这是个大户人家,琉璃耳珰和铜镜这些用品,在当时一般人家是用不起的。”
而这些古墓的发现,对于研究东汉早期的墓葬制度、丧葬习俗、对外贸易和手工技艺等有着极大意义。
- 杭州老虎洞遗址填补浙江商周时期考古空白
- 杭州萧山老虎洞遗址 填补浙江商周考古空白
- 环城北路地下通道工程 现有开挖段暂无城墙遗迹
- 正在施工的地下通道,挖到了古城墙遗址上
- 湖州市两大遗址入选首批省级考古遗址公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