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8月13日电(记者 张遥 曹典)今又“七夕”。传统“乞巧”寓意的“女儿节”被演绎成了“中国情人节”,在各路商家五花八门的促销簇拥下,成了一场情感消费的狂欢。
从西方情人节、圣诞节到父亲节、母亲节,再到最新走红的“8·3男人节”、电商炒热的“双十一光棍节”……“有节必过,没节造节也要过”已经成为消费领域一大趋势。商家为何如此热衷造节?
商家掘金“节日”消费
当民俗专家和网民还在争论“七夕”到底是“情人节”还是“女儿节”时,商家早已摩拳擦掌,把节日氛围炒得火热,只等人气爆棚,赚到盆满钵盈。
相比商家的热情,消费者的反应似乎比较平淡。“节日太频繁了,传统的、法定的再加上网上炒起来的节,一个月要过好几次。”就职于杭州一家公关公司的马明辉说,“现在除了生日和结婚纪念日,其他节日我真有点‘消费疲劳’了。”
不过也有人认为,节庆经济看似冷清,是因为人气从实体店转移到了线上。随着网购的兴起,互联网已逐渐成为节日经济的强势推手。
各式各样的“情人节”之外,被网络炒热的“双十一光棍节”屡次引爆网购热潮。更有电商“无中生有”造出的购物节,京东、苏宁等掀起的“8·15价格战”,引来各路电商纷纷应战,再掀网购潮。
以“七夕”为例,网上商家纷纷出招掘金情感消费。把自己“打包”成礼物送恋人,这个在影视剧中常常出现的桥段,眼下也成了快递和网购平台精心策划的情人节礼物。今年“七夕”,中通速递与聚划算联合推出这项服务,购买者被打包成“七夕”特制大礼包运送到目的地。五花八门的“七夕大礼”还有不少,比如一些保险公司在网上开卖“爱情保险”。
频频造节拉动消费
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商家热衷造节,拉动消费是显而易见的驱动力。以近几年兴起的“网络造节”为例,仅是去年淘宝“双十一”当天,淘宝、天猫的销售额达到191亿元——不到半天便完成了当年“十一”黄金周上海395家大中型商业企业5000多家网点的营业收入。
淘宝旅行的统计显示,截至8月12日,网络预订“七夕”当天的酒店客栈数量达到12000间,同比增幅超过400%。餐饮行业的情侣套餐通过微博等网络营销,也赢得不同人群的青睐。而对于“爱情保险”等理财型礼物,聚划算市场部负责人刘博认为,相比鲜花巧克力,理财型保险更实用,也代表了对双方爱情的心意。
“商家搭上七夕、光棍节等名目促销,就像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婚恋专家、中国红娘网总经理罗仙林说,商家更多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促销造势,再加上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世界上本没有节日,过的人多了,自然成了节日。”
另一个规律在于季节性促销。天猫总裁张勇此前表示,选定“双十一”作为促销节,除了“光棍节”契合网络文化之外,11月刚好是国庆促销过去、圣诞元旦还没到来的时机,又赶上秋冬换季添置衣物用品,本来就存在购物需求。
“没有节日也要创造节日,很多商家都是这样做的。”北京一家影业公司的总经理陈渝说,“促销活动需要噱头,就像电影上映要赶档期,情人节等节日往往是相关电影的最佳档期。”
促销还需守诚信造节也要重文化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调研中心主任杨建华表示,节日本来是生活中的一种仪式化庆祝。商家在节日当中越来越多地起到推动、造势的作用,这无可厚非,但消费者对待节日应该有理性的态度。
“如果把文化和表达内心情感的部分忽略,‘造节’只是一味关注物质满足,甚至让节日变成了奢侈腐败的借口,这显然是背离了节日的初衷。”杨建华说。
“商家在推动节日消费时,应该把文化品位做出来,对文化本身要有起码的尊重。如果节日促销只是借助炫耀攀比心理,也会引起消费疲劳。”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傅立群说。
频繁促销之下,诚信也是商家需要坚守的底线。去年轰轰烈烈的“8·15”电商大战,几大巨头因为涉嫌价格欺诈,最终被开出罚单。而在传统线下的商超促销中,“明降暗升”的打折猫腻也早已饱受诟病,让消费者失望,最终受损的仍有商家本身。如果“造节促销”不能坚守诚信,喧嚣过后只能是“一地鸡毛”。
- “00后”眼中端午节仅有粽子 孩子怎么过节取决于家长
- 传统端午节温馨福利院 百岁老人喜过节还是老来享福
- 萧山供电局“加减法”服务让企业安心过节
- 花小钱 不摆谱 湖城市民乐过节俭低碳年
- 宁海供电局踏雪进山让残疾老人温暖过节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