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8月22日讯 这两天,杭州笕桥镇培知学校的一些家长,听到了一个好消息:新学期上学,不用再交学费了。
新学期,女孩盛生就要读五年级了,她爸爸还不知道这个好消息,“我们来到杭州才两年,我是开货车的,一年收入也就几万元,孩子一年学费要2400元左右,生活压力挺大的,这真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昨天上午,记者从杭州市江干区证实了这个消息:今年江干区“收编”区内三所民办的民工子弟学校——笕桥镇培知学校、彭埠镇御道学校、九堡镇三村学校,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三所学校的民工子弟落实“同城待遇”。这是杭州主城区最后三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
最多一个班挤了89人
老师上课要戴扩音器
这次收编的三所民办民工子弟学校,在杭州办学已将近10年了,当初是由几个私人老板创办的。
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大,杭州在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方面,在全国算是起步早,门槛低的,但每年仍有不少来杭务工人员不符合条件,其子女又很想在杭州接受教育,于是在政府接纳之外,市场上出现办学条件简陋但收费也低,入学较容易的民办民工子弟学校,一定程度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培知学校位于笕桥镇,是2004年开办的,目前学校有21个班,1300多学生。学校面积大概七八亩,有两幢3层教学楼,教室里基本上是一个讲台,一块黑板。
培知学校的教导主任曾祖臣说,学校开办最初几年,一个班人数控制在56人以内,最近的两三年,班额越扩越大。“我教数学,我带的这个四年级班,一个班64人,上课要扯着嗓门,更多的时候要戴扩音器上课。”
学校的条件很艰苦,全校老师只有两个办公室,10多个老师共用一台电脑,很多老师不得不带着自己的电脑来上班。培知学校只有一个教室有多媒体设备,大部分时间也是摆设。
一位家长对记者说,孩子学校里的伙食不好,菜里几乎没有肉,“孩子回家直喊饿,看着可怜。”这位爸爸说,一天五六元的伙食费,估计只能吃到一两元的饭菜。
在学校待了10年,曾祖臣身边的同事来了走,走了来,现在已经换了好几茬。“这样的学校,流动性肯定很大,我们学校40个老师,每学期起码有三四人要流动。”
而御道学校位于彭埠镇,是2005年开办的,目前学校有19个班,1100多学生。学校面积也是七八亩地,有一幢4层教学楼,教室里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三村学校位于九堡镇,是2005年开办的,共有11个班553名学生,是三所学校中规模最小的,面积只有培知的一半大,有一幢2层的教学楼。老师上课也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没有任何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这三所学校一共有51个班级,平均班额超过65人。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说,他曾在其中一所学校发现,最多时一个班级学生达到了89人,在全部3000多名在校学生中,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并不符合杭州市外来民工子弟入学条件。
三所学校一撤二保留
江干区投入650多万改造
在昨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江干区教育局副局长费蔚向记者描述了“收编细节”。
九堡镇三村学校被撤销,500多学生由天成教育集团接收,老师根据个人意愿,分流到培知、御道学校。
培知学校、御道学校保留九年一贯制,一年级不再独立招收新生,只接收教育局调配生。教育局以“政府购买学位”的方式,为这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学费“买单”,提供免费教育。
三所学校加起来一共有3000多学生,按照一个学生一个学期平均1200元的学费算,家长们一年可以省下700万左右的费用。
学校被“收编”后,将逐年缩小在校生人数,二年级以上学生只出不进。
被收编后,原学校老师身份没有改变,还是民办教师,虽然以后可以考编制,但机会不大。
江干区教育局投入650多万元资金,在暑假期间对培知学校教学楼进行重建,对御道学校进行整体维修,还为两所学校添置教学设备,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
记者了解到,天成教育集团今年位于笕桥的主校区,新学期开学即可启用,包括6幢崭新的教学楼,可容纳54个班级的近2500名学生。由三村学校分流过来的500多学生将到这里上学。另外两所学校整改工程也已进入尾声,9月迎新。
整改后,教育局还选派经验丰富的公办校长和管理队伍进驻学校,规范学校的管理。
学生家长:
路远一点,但学费省了
陈斌是九堡镇三村学校的三年级学生,昨天由妈妈带着赶到了笕桥的天城教育集团主校区。“我们学校被撤销了,下半年我就要到这所学校读书啦!”陈妈妈对这样的安排很满意:“我们从没想过能到这么好的学校上学,而且不用交学费,上学的路程比原来远了些,但对我们来说不是问题,这学校太漂亮了!”
于远豪是培知学校五年级学生,她妈妈最近也听说学校可能发生的变化,“不少家长说,学校要从私人的变成教育局接管了,孩子读书也可以免费了。”
于妈妈一家是从安徽过来的,老公几个月前与人合伙开了一家餐饮店,儿子是三年级时从老家转过来的。
“他在老家是奶奶带的,很调皮,成绩不好,所以公办学校不愿意收他,只能去私人办的学校了。”于妈妈说,他们来杭州打工,要求也很低,给孩子找一个能读书的地方就可以了。
于妈妈有几个亲戚,小孩是在杭州出生的,在杭州的公办小学读书。“很羡慕他们,一个班才30个人左右,只是我们的一半。”于妈妈还听说,秋天开学,学费可以免了。“我们打工的,就是出来挣钱的,学费免了,就可以多攒一点。我们挣钱不容易,他爸爸早出晚归,基本上没时间管儿子,多攒一点,孩子以后可以多用一点。”
民办老师:
有正规教学培训机会了
曾祖臣是原培知学校的教导主任,学校2004年创办之初,他是一名普通老师:“学校被收编,最受益的是学生,能节省一大笔学费,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曾祖臣来自贵阳,2010年当上教导主任后,一年收入也只有3万元。“学校被收编后,收入不会有太多的变化,估计多几千元吧,另外,我们的身份并没有改变,还是民办老师,虽然以后可以考编,但对我们这些外地人来说,机会不大。”
但学校被收编了,老师们举双手欢迎。
为什么欢迎学校被收编?“对老师来说,业务上会有比较大的提升。”曾祖臣说。
2011年前,曾祖臣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学校就这么几个老师,即使有培训的机会,也没有时间去。”学校被收编后,曾祖臣觉得,这样的培训机会多起来。“上个月,我参加了江干区教育局组织的民办中小学老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教育局还为我们这些民工子弟学校的老师专门定制了4个培训项目,都是免费的。”
现在已经是天成教育集团科技老师的邱锋琴对此感受很深。
以前邱老师手头没啥经费,孩子们只能玩4.5元一架的橡皮筋动力滑翔机,模型车玩不起,机器人更不用说了,参加区里的科技活动,他们是最低档次的。“如今我们马上要搬进新学校了,不仅有专门的科技实验室,科技老师的腰板也硬起来了,申请科技活动经费,也会容易点。”邱老师说,现在孩子们搞科技活动,不比城里孩子差。
同城待遇
这些孩子赶上了
这些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浙江的入学人数,一年比一年多,只要他们符合入学条件,就能享受“同城待遇”。
6年前,浙江省有65万、杭城就有12万进城务工人员子弟,共享浙江的教育资源。杭州90%以上公办学校接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随班就读。
2004年,在杭城就读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5万人左右,占老城区学生总数的25%,去年达到了44%。
如江干区,今年6000多名新生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2700人,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占45.7%。
2004年,杭州出台“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的暂行管理办法”后,外来人口迅速增长。“杭州全市,2002年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只有2万,2012年超过20万,而且以每年增加2万人的速度增长。”杭州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说。
2008年,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市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就学管理暂行办法》(同城待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杭州读书,与当地学生享受一样免费政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迎来了在杭入学的“春天”。
- 为给孩子在民工子弟学校报名 家长冒着高温通宵排队
- 宁波民工子弟学校食堂安全堪忧 饮食安全仍存隐患
- 宁海供电局"小草暖童心" 万元乐器送到民工子弟学校
- 龙湾向阳民工子弟学校无证办学 千余学生面临升学难
- 椒江东门民工子弟学校学生体验警营生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