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06日讯 景宁县鹤溪街道周湖村村民雷旗兰前不久做了笔大买卖。今年她种了8000段黑木耳,平均一段赚3元,收入可观。
在这个纯畲族村,种黑木耳、香菇成为村民致富新渠道。雷旗兰说,以前守着金山要饭吃,科技特派员来了后,点石成金,村民脱贫致富的美梦才有了着落点。
自10年前首批科技特派员入驻景宁以来,64名科技特派员实施各类科技开发项目182项,引进推广新技术364项,带动3万余位畲汉农民发家致富。
家有金银花,手中有钱花
每天一大早,大均乡李宝村村民便提着竹篓成群结队上山采摘金银花,晚上又将一筐筐金银花运到村里的加工厂进行烘干。李宝村低收入农户雷灵元兴奋地告诉笔者,去年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他在自家的山林里种起了5亩金银花,如今每亩金银花能为他带来3000多元的收益。
李宝村党支部书记雷刘东乐呵呵地说:“家里的几亩荒山现在都成了致富的金山了,真是‘家有金银花,手中有钱花啊’。去年我们村种植的300亩金银花已经开始产出了,来自温州、福建等地的客商早早便前来收购,收购价为每公斤120多元,仅这一项就能为村民带来60余万元的收入。等到明后年金银花进入真正的丰产期时,村民的收入还将翻倍。”小小金银花如今逐渐成为景宁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到目前,在景宁梧桐、大均等地金银花的种植面积已达2500余亩,年产值达800余万元。
自科技特派员政策实施以来,景宁县充分发挥各特派员的专业技术,大力开发高山地区。以梧桐、大均为主的金银花、白术等中药材种植,景南乡的香水百合,东坑镇的高山鲜花基地,澄照乡的茶叶,渐成当地农民致富的“金钥匙”。
万亩茭白田,叶郎去后栽
驱车沿着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来到大漈乡,在海拔1000多米的高山平原上,山农们正在一片片茭白田里采摘茭白,山外的客商进山收购,一派繁忙的景象。
说起大漈茭白,外地人赞不绝口,当地人喜上眉梢。
十年前,大漈乡迎来科技特派员、省农科院副研究员叶琪明,针对大漈乡的地理条件,他提出“从外地引进茭白新品种在大漈乡进行种植”的思路,得到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乡政府制定奖励制度、建立茭白合作社、组织农户外出考察,当年就建立200亩种苗基地,目前已发展到5000多亩。
依托当地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这种叫做“美人腿”的茭白,口感爽脆可以生吃,价格最高时与猪肉同价。茭白成为大漈乡农民的主导产业,比单纯种粮食收益增长了近10倍,直接带动当地农民增收2000多万元。目前全县茭白种植面积已超万亩大关,茭白产值达7000万元。
“景宁县里茭万亩,尽是叶郎去后栽。”叶琪明在大漈乡深受村民们喜爱与尊敬,每逢叶老师下乡的日子,村民们都抢着邀请他到自家作客吃饭。
英川田螺脆,鸬鹚鲤鱼香
来到英川镇农贸市场,许多人正围着一位卖田螺的摊主争购当地的薄壳田螺。这些人是来自景宁、云和县城的热心市民,也有酒店、餐馆的小老板。没过多久,摊上300多公斤薄壳田螺就被一购而空。
英川镇地处景宁、龙泉、庆元三县(市)交界山区,境内有水田7000余亩,大部分是水源充足的冷水田,很适合养殖薄壳田螺。该镇农民在科技特派员的调研论证后,充分利用冷水田这一优势,在寨后、张川、隆上等村建立了千亩薄壳田螺示范基地,并且制订了村规民约,规定了田螺的捕捉时间。许多外地老板也到该镇投资养殖薄壳田螺。该镇退休干部周大水干脆到里坑村承包了水田100多亩,成立了田螺养殖专业合作社,并发动寨后、大湾、际下等村农民入股,干起了养殖田螺和田鲤鱼的新产业。该镇张川村一位姓刘的农民说,养薄壳田螺,因为田螺会疏松土壤,吃掉杂草和昆虫,其排泄物还可作肥料,有利水稻生长。因此一般每亩可节省化肥用量30%,增收稻谷50余公斤,加上田螺产值一般每亩可增收节支2000余元。
徐如卫是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水产养殖系的专业教师,10年前下派入驻鸬鹚乡,在乡政府支持和鼓励下,徐如卫开发稻田高效种养复合产业,协助稻田鲤鱼养殖大户刘园英创立了景宁第一个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自强稻田鲤鱼养殖专业合作社”,并为专业合作社认证创优牵线搭桥。目前,该社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方式发展核心基地1320亩,订单收购面积3000多亩,年产值300多万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