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18日讯 “以房养老”,四个字,却包含了当前大多数家庭最关注的两件大事——住房和养老。
近日,国务院发布《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再一次将这个沉甸甸的话题推到了公众面前。
“以房养老”也被称为“住房反向抵押贷款”或者“倒按揭”,是指老年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或者出租出去,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者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这是第一次由中央层面提出“以房养老”试点,但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的可操作性有多少?相关部门、机构、企业,包括老年人是否接受这样的养老方式?
担心产权问题
银行观望多过尝试
浙江大多数银行都没有推出“倒按揭”业务。“对银行、保险公司来说,正向按揭贷款的风险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减小,而倒按揭恰恰相反,时间越长风险越大。”某国有银行风险投资负责人说,如何确定“倒按揭”利率也是难题,贷款额少,老人不乐意;贷款期长,金融机构又可能吃亏。
房屋产权70年,被金融界认为是“以房养老”的最大障碍。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资深理财师坦言,我国住宅用地的使用年限只有70年,老年人进行抵押时,房屋的使用年限已经很少了,而且很多老人的房子为儿女共同所有,产权不清晰,后期很容易遇到还款难的情况,所以很多银行都担心钱放出去了,房子产权到期后如何处置。“所以现在即便有银行推出以房养老,时间也都控制在十年左右。”
此外,未来房价变数大,房价下行的风险,也影响了这项业务的推广。“如果进行了抵押,在贷款人无力偿还时,就要处置房产用于偿还贷款。如果出现房价大幅回落,出现的资金缺口就要由银行来承担,所以现在多数银行都不愿做房屋抵押养老按揭业务。”上述人士补充。
政策不完善,风险太高
开发商直言“有心无力”
“南京、上海都有过实例,但各有各的问题,‘以房养老’说起来简单,但真的做起来并不是某一家甚至不是单一行业就能够操作或承担下来的事情。”杭州某上市房企相关负责人直言,他们一直关注养老地产,但迟迟没有介入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法律法规没有明确规定,没有民政、人社、金融等等部门一起制定一套完整的政策和操作细则,开发商干不了这事儿。”
这家公司最后打了个“擦边球”,开发了一个养老社区,建造“适合老年人居住的房子”,走得仍是传统的商品房销售套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以房养老”模式。
2007年,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曾试推过“以房养老”模式:一种是“以房自助养老”,即65岁以上的老年人将自有产权房屋出售给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并选择在有生之年仍居住在原房屋内,出售房屋所得款项在扣除房屋租金、保证金及相关交易费用后全部由老人自由支配使用;另一种是“倒按揭”模式,即指投保人将房屋产权作抵押,按月从金融机构领取现金直到亡故,相当于金融机构通过按月付款的方式,购买投保人的房屋产权。
然而三年之后,这项试点悄然停止,此后一直没有恢复。对此,上海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工作人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说,“以房自助养老”方案咨询者众多,但真正申请试点的对象仅是个位数。
“养老按揭”遇冷
申请人吐槽门槛太高
其实,类似于“以房养老”,中信银行2011年曾在浙江推出了“养老按揭”业务,但推行起来并不容易,至今申请该业务的人寥寥无几。
据了解,中信银行“养老按揭”贷款业务是以住房为抵押,向借款人分期发放用于养老用途的贷款。该业务借款人可以是老年人本人,也可以是老年人的法定赡养人,养老人本人须年满55岁,法定赡养人须年满18岁。
在贷款数额方面,中信银行将核定一个养老贷款额度,按约定贷款期限确定每月放款金额,按月直接发放养老贷款资金进入养老人账户。借款人可以选择每期只还利息贷款到期后偿还本金,也可以选择每期偿还一部分本金和利息,贷款到期后偿还剩余本金。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偿还贷款,则按合同约定处置抵押物。
“‘以房养老’在国外已经有相当成熟的运作模式,但这种养老方式进入国内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中信银行杭州分行贵宾理财室资深理财师丁志毅表示,对于中国人来说,大部分老年人更愿意把财产留给子孙,而不愿意交给银行这样的金融机构。
有意申请者却认为,这不完全是主观意愿的问题,而是客观条件满足不了。
“养老按揭的申请门槛比较高,要求申请贷款人名下至少要有两套住房,而且养老按揭贷款最长期限为10年,贷款必须用于养老。”杭州市民周先生表示,如果是有两套房的话,按目前高房价的现状,要解决养老问题并不难,无论出租还是出售,都可以解决养老的资金需求,“说白了,这项业务不是为了最低生活保障,而是让老年人提高生活质量,贷款到期时由子女偿还,这只适合一小部分中高端人群。”
- “以房养老”需汇聚民智
- "以房养老"破冰 宁波一商业银行首推住房"倒按揭"
- 宁波试水“以房养老” 中信银行首推养老按揭
- 温州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出炉 探索以房养老
- 温州探索以房养老 5年后老人看病能请医生上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