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9月18日讯 5年前,联想控股董事长、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大胆提出一个巨大的工程——“联想之星”:扶持高科技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科学家,使之向科技创业者和企业家转型。
今天,柳传志带着“联想之星”旗下“天使基金”投资扶持的近30个项目的创业故事登陆甬城,与人分享科学家变身CEO的经验。
柳传志认为,中国目前创业环境有很好的空间,因为美国等发达国家,传统产业领域的空间已近饱和,但是在中国,业务还可以做得更完整更精细。
在柳传志眼里,科学家创业或许可以离科技创新与转换更近一些。
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在国外,有人把这一过程称为“死亡之谷”,因为其间,相当多的科研成果跌下悬崖。
“我就是不愿看到自己的成果沉入谷底,无人问津,迟迟不能进入实际应用,才出来自己创业的。”柳传志的话引发共鸣。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有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把科研成果用起来。”柳传志回忆道,“应用研究怎么能够推广变成产品,我当时也想不好该怎么走,但研究所的路,肯定行不通。”那时,他带领10个科研人员,就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小平房开始走上了科学家的创业之路。
柳传志跳出科学院才发现,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目标很不相同。前者是以发表论文、申请专利为标志,关注的是科学和技术的创造性,强调的是“第一个”,不考虑成本和生产的具体问题;而企业家的目标是满足市场需求,他关注的,是这个新产品能否批量生产、性能是否稳定、成本是否低廉。
实验室与市场的落差,使得技术要转化为成熟的工业技术和商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柳传志认为,制约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大体有三个:机制、观念和人才。在这其中,人才问题,特别是科技创业型CEO的发现和培养是科技成果转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国内数千家上市企业中,创始人多为销售人员出身,技术人员、尤其是科学家背景的创始人少之又少。
“一个优秀科学家与一个优秀企业家的区别在于,科学家是项链中间那颗最大的珍珠,而企业家则是连起一串珍珠的那根线。”这些年,柳传志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孵化”企业家这项全新的事业。
2007年联想决定与中科院共同成立联想之星,继续高科技产业化的路径。联想之星在筹备时,在11个城市、中科院系统的36个院所做了调研。最终,从各院所推荐的143个项目中挑选出首批30名学员。伴随第一期创业CEO培训班30名学员的结业,联想之星又成立了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
据了解,在联想之星天使投资基金的已投项目中,超过60%来自特训班学员。经过培训,和更长时间的观察、孵化以后,天使投资进去,并更加深入地对企业进行帮助。
联想之星还分别成立了联想之星创业联盟和联想之星孵化基地两大开放平台,“我们希望把中国这批最有潜力的科技创业者,真正捆绑在一起,通过他们之间的交流以及联想提供更多的平台和资源,长期帮助这些企业。”柳传志带来的这个讯息,让在场的科学家们惊喜万分。
- 春蚕到死丝方尽 87岁陶祥洛:治病救人到最后
- 著名脑外科专家陶祥洛去世 他从未离开病人
- 小巷“总理”的公仆情怀 辛勤为民服务30载
- 丽水“最美丈夫”潘细种37年照料瘫痪妻子
- 全运人物:“美国制造”的“辽小牛”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