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9月21日讯 这个秋天,在杭州有什么事不能错过?必须是南山路的纤维艺术展。
上一次媒体和大众如此聚焦一个当代艺术展,要追溯到蔡国强在西湖上玩火药了。
而今天开幕的杭州纤维艺术三年展,则是迄今为止杭州规模最大的当代艺术展,来自16个国家45位艺术家的186件作品,分布在浙江美术馆和丝绸博物馆,展期两个月,“轰炸”视觉。
作为杭州人,假如你还从没进过南山路上的那些美术馆和博物馆,那这一次能发现一个好玩的新天地;而作为21世纪的新人类,假如你对艺术的理解还停留在蒙娜丽莎的微笑,那这也是一次刷新认知的好机会。
织物走入空间
成为“软雕塑”
什么是纤维艺术?它的源头其实是你我十分熟悉的生活小物件——织物。在西方,它是古老的壁毯艺术;在中国,则是缂毛与缂丝织物。
本届三年展在丝绸博物馆里展出的就是中国古代的缂毛与缂丝织物。既有新疆出土的、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缂毛,也有唐代的精美缂丝织品,还有清代宫廷小丝袄。
“那都是让人震撼的展品。”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说,应该将那件清代宫廷丝袄制成海报,沿着南山路贴一条街,游人就能顺着小丝袄一路找到丝绸博物馆里去。
现代纤维艺术起源于西方古老的壁毯艺术。上世纪60年代开始的瑞士洛桑壁挂双年展,是现代纤维艺术发展的重要舞台。通过几代人的努力,纤维艺术从墙上走入空间,从小型织造发展为大型塑造,从传统纺织材料拓展为所有可以利用的现成软材料。这个时候,它的名字变成了“软雕塑”。
与此同时,艺术家运用的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传统编织发展为数码编织,综合利用刺绣、缝纫、缠绕、编结等传统技法,结合多媒体实验,以装置、影像、互动等形式呈现,成为当代艺术中的有力一支。
当西方艺术家实验的纤维艺术越来越偏离编织材料,回归的潮流重新酝酿。一位名叫万曼的保加利亚壁挂艺术大师来到杭州,帮中国人织出了现代纤维艺术的第一针——上世纪80年代,万曼来到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开办中国第一个现代壁挂研究所,培养了中国第一批从事壁挂艺术创作的年轻艺术家。
正是在万曼的指导下,施慧、谷文达等当年的先锋青年,在1986年送选作品,到第13届洛桑壁挂双年展,最终入选3件。这不仅是中国纤维艺术第一次登上世界舞台,也是中国当代艺术第一次参加国际性的大展。
今天揭幕的纤维艺术三年展,正是由万曼的学生施慧策划的。她的“质物素心”个展,也会在中国美院的美术馆里同步展出。
养眼的展品
都超有想象力
本届三年展的主场于浙江美术馆,展出的作品中包括洛桑时期最重要的一批代表作。比如,玛格达莲娜·阿巴康诺维兹的《红色阿巴康》和《橙色阿巴康》。这两件颜色强烈、极具冲击力的空间壁挂,像“红鸟”一般飘悬在展厅中央。施慧、朱伟入选第13届洛桑壁挂双年展的《寿》,这次也会与观众见面。
此外,格里森·佩里长达15米、高3米的巨型壁挂,生动展示了童年记忆与时尚潮流的交织空间;法国艺术家露西·奥塔和乔治·奥塔的作品需要50个表演者穿着矩阵连体服装,将书法和织锦花布编结在一起;而加拿大艺术家菲利普·比斯利创造性地利用声光电化生多媒体材料,建构起一个覆盖整个美术馆天光长廊的人造感应森林,那些羽毛会因为“感应”到观众的存在而飘动。
展览上还有不少精彩的影像作品登场。其中,英国艺术家因卡·索尼巴尔讲述黑天鹅与白天鹅故事的《奥戴尔和奥洁塔》以及奢华的《假面舞会》,将是唯美而激情的亮点。
而在丝绸博物馆内,还会展出6位当代国际艺术家的数码编织艺术品。两组展品代表传统和当代、手工和科技,进行隔空对话。
明天,丝绸博物馆还将招收15-20位学员,参与缂丝手工坊的活动。有兴趣的读者不妨一试。
- 海洋剪纸艺术展 "咔咔"几下鱼儿从剪刀里"游"出来
- 聚焦1985年的85位校友 中国美院举办艺术展
- “下沙街道沙民艺术展”即将开锣 向居民征集好作品
- 贺友直艺术展浙美开幕 一支笔画出页页童年
- 贺友直艺术展开幕 浙江书画界名流都来致童年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