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苍南灵溪镇人武部50多位干部民兵顶着风雨,爬到海拔300多米高山上的翁家垟村,将仍在危房里的老人转移到避灾点。
记者 李震宇 朱卫国摄
浙江在线10月07日讯 变幻莫测的“菲特”不断在海洋上方打转,但它带来的巨大风力却实打实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昨晚8时,温州苍南县城内的风,已能吹倒路边的道路隔离带。
就在抗击台风的紧要关头,我们却听到了一个揪心的消息:位于104国道温州往福建方向的南水头社区象松村翁家垟自然村一带,还有十几名独居老人不愿下山进入避灾点。
而此时,由灵溪镇人武部和社区干部组成的救援队,正往那儿赶去。
晚上8时多,我们赶到南水头社区附近一块空地,救援人员已经整装待发。
据象松村村长介绍,此次上山的共有50多名救援人员。
“我们就是肩背手抬,也要把他们送到安全地带。”
救援人员介绍,象松村翁家垟自然村辖区内,住了100多人,其中以六十岁以上的老年人为主。
这个村内,有两处地质危害点和位于半山腰上那几间有50多年历史的老旧石头屋子,都是重点防范对象。
约等了五分钟,救援人员到齐。在村干部驱车指引下,两辆用来运载老人的小巴车打起双跳灯,向东面一条小路驶去。约开了七八分钟,救援人员中的一组拐入一条岔路。
“那边通往两处地质灾害点,有七八个老人还没走,不过他们的房子相对较好。我们先要去把几个住在半山腰的老人转移下来。”救援人员说。
沿着仅能供一辆车通过的蜿蜒山路,又开了十多分钟,所有车辆在一处指示为临时停车处的地方停下。
这里,是车路所能到的最尽头。
这时,路边站着一名穿绿色长袖外套的白发老人,打着雨伞,正探头往车这边看。
救援人员和他交谈一番后,马上把他扶着坐上了车。
“他也是这个村的村民,下午觉得天气还好,不愿走。晚上自己想走,下不去了,看到我们晚上又来了,想到下午拒绝过我们,不好意思主动走过来。”
沿着湿滑的山路向上走了约五分钟,这里住着七旬老人柯进相和他的老伴。
敲开屋门,两位老人都在二楼闲坐。
“这次风应该还没上次大,我们留在这里算了。”两位老人用方言和村长交流。
“真等风大就危险了,你们二老还是跟我们下山吧。你们两个儿子都去外面打工了,在这里我们就要负责你们的安全啊。”救援人员用方言劝道。
双方谈了五分钟,两位老人最终答应离开。
“最上面还有两位老人,都是独居的。”剩余人员继续上山。又走了大约20分钟的山路,我们来到地势最高的一处房屋。
这间一分为二的房子里,住着柯进赵和柯进潜这对老兄弟。两人都已年过七旬,其中柯进赵的腿脚不便。
我们来到屋前敲门时,两位老人都已经在二楼睡了。
开门后,看到那么多救援人员出现在眼前,他们都有些吃惊。
我们跟着救援队伍,走进柯进赵老人的房子。
“去年这后面曾滑坡过,幸好当时我们硬是让老柯转移了。”象松村柯村长指着屋子靠山一侧的后门说。
记者看上去,那里确实已有不少污水渗入。
“现在这么大的风雨,不下去不行了。下午你说让我们晚上再看情况,现在我们来接你们了。”柯村长用方言劝说老人。
老人原本还有些犹豫,但看到这么多人冒着大风上来,也没多说什么。
等他收拾好一些随身携带的东西,两名救援人员打上伞,小心地扶着他出门。
另一边,柯进潜也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慢慢走出屋子。
下山过程中,风雨愈发大了。脚下的石头路,已完全褪去了泥土的覆盖,变得更光滑。
救援人员两人一组,搀扶着最后两位老人,小心地往下移动。
沿途看去,一些上山时看到的还能随风摇摆的小树,已被吹断,无力地耷拉在路边。
下到山脚后,4名老人坐上了小巴。救援人员又驱车将其余10多名位于地质灾害点附近的居民,一同送往位于安全处的村委会避灾安置点。
这里已有200多名避灾的村民,包括救援人员连夜转出的40多名老人。
好消息是,我们从此次同去救援的相关领导处了解到,关于翁家垟自然村搬迁的一些工作已在进行中。“以后台风再来,也许老人们可舒舒服服地在家避风了。”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