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1月14日讯 大一新生刘秀峰有一个梦想,就是毕业之后回家乡当一名村官,用知识来改变当地贫困村的命运。刘秀峰是温州大学瓯江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他们班,六成以上的同学都拥有同样的“村官”梦。为了实现梦想,这个班集体与行政村进行结对学习,并模仿村集体的概念进行班级的日常管理和团日活动,他们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大学第一村”。
班里六成学生希望学成之后回农村
刘秀峰来自湖北襄阳的一个村庄,今年夏天,他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也收到了学校发来的第一份作业——《给四年后的自己写一封信》。这份作业实际上是校方希望大一新生在入校学习之前给自己制定一个职业生涯规划。刘秀峰和母亲商量后,达成了共识,就是毕业之后要回家乡的贫困村当村官,健全当地村的发展。
同班同学田静秋来自丽水,家里是村里响当当的养猪大户。“想养好猪并不是简单的事情,养猪也需要知识供给、需要政策扶持。”静秋的愿望也是回村里当村官,带领全村人一起养猪致富。
瓯江学院13工商管理类十三班共有30名学生,九成同学来自外市。辅导员吴飞霞通过开学作业发现,这个班里有18名同学都怀有同样的梦想——做村官。
同学成“村民”,班长成“村长”
“对于他们的梦想,应该鼓励。”吴飞霞说,而且相比城市,新农村建设更需要大学生力量。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圆梦,吴飞霞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让这个班级成为一个“村集体”,让大学生们从大一开始就熟悉和接触乡村管理模式。
在吴飞霞的带领下,这个班级开始模仿村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同学叫“村民”,寝室叫“村户”,而吴飞霞则成为这个“村”里的“驻村干部”。10月中旬,这个班级通过竞选、演说和民主投票选举出了“村干部”。刘秀峰被选为“村长”,田静秋被选为“村支书”,其他还有民兵队长、妇女主任、播音员、会计等共同组成了这个村的“村委会”。
与村结对,学习乡村管理模式
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体验基层、感受到新农村的乡村管理模式,在吴飞霞与经管分院学生管理与服务中心主任张青青的努力下,这个“村”班级与省级文明村、市十佳魅力新农村——龙湾区永中街道坦头村结对。
10月底,全班同学来到坦头村参观,并初步学习这里的管理模式。第一次与基层接触,该村的“轮班制”管理模式引起了同学们的兴趣。“‘轮班制’其实就是让每一家村户都轮到一份工作、一种责任,实现人人有责、人人是主人的概念。”田静秋说,回去之后,“村干部”们在系里组织的各种活动上实施了“轮班制”,每次都让几个村户独自来组织完成,“村委会”成员仅仅起到了服务与协调的作用。“这种制度实施的效果是,每个同学都发挥了作用,大家都很有成就感,班级的凝聚力也得到了加强。”吴飞霞说。
“如何处理村民纠纷,如何解决村民的实际困难等等,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刘秀峰说,今后他们还将继续走进乡村,跟村民、村官学习。
坦头村村支书许绍钦对这批未来“村官”表示赞扬,他认为,这些孩子将来参加村官考试将远远比其他的毕业生有优势,也将对新农村建设更有利。
- 温州大学城市学院的新生自己选择和谁做室友
- “三顾茅庐”请能人 温州大学不惜重金育专才
- 创新研究成果服务企业升级 温州大学提升温州"智"造
- 猥琐男自刻"性服务"印章混进温州大学 偷窥女生如厕
- 温州大学迎80周年华诞 栉风沐雨八十载负重育英才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