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2月01日讯 晚上11点,气温降到了零下2℃。
杭州滨江一幢写字楼,还亮着一盏灯。小浅关上电脑,关门,围上围巾,下楼,骑上自行车。她伸了一个懒腰,觉得酸涩迟钝,连续加班,身体像一只失去弹性的橡皮筋。可此时,她还不准备回家,而从滨江一路骑到开元路,因为街边,还亮着一盏灯。
那是一家夜宵摊。2年前,她第一次路过,点了一客热乎乎的烧麦,就知道,这是嘉兴人做的,“因为全世界,只有我们嘉兴的烧麦,独一无二。”
来杭州8年了,她在一家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如果加上北京上学的四年,此前,她的人生经验,全陷在嘉兴悠长的小桥、流水、人家和小吃间。每天早上上学前,经过嘉兴文昌街和吉水路的交叉口,那里有一家“黑心店”,卖洋片、泡泡胶、话梅,明知道是“骗小孩子钱的”,可她总会准时报到。去完这家,她再慢悠悠走到斜西街,吃上一顿如今想来丰盛得不得了的早饭:牛肉煎包、萝卜丝饼、咸汤圆,或者是烧麦,再加一碗牛肉粉丝。
离开嘉兴,独自生活,她时常忙得顾不上吃早饭。而她还一直以为,全世界的烧麦都和老家一个做法:鲜肉、虾仁、皮冻、冬笋裹在一起。可来了杭州,她才知道,原来这里的烧麦还有糯米馅儿的。
这让她有些失落。
想念一种吃,就是在想念一个世界和一种生活方式。“杭州能吃到的东西也很多,但传统的东西,越来越少,也很难找到有特色的。”她领教过“杭儿风”的威力,一会儿掉渣烧饼,一会儿彻思叔叔,一会儿阿姨奶茶,来得快,去得也快,能保留下来的,少之又少。速战速决的生活节奏,让她时常想起小时候那家烧麦店,还有上学前那段慢悠悠的晃荡。
所以,每到节假日,她给自己定了规矩:绝不出去旅游,一定得回家。没想到,快30年过去了,那家“黑心店”还在,老板成了“那个凶蜀黍”的儿子,而斜西街的烧麦店,居然也在,早上10点都还有人排队。
她知道,那些个小吃,并没有那么好吃,在其他人看来,甚至有着奇怪的,甚至不合理的做法。比如烧麦,拧成一朵“花”,而“花”的顶端皱起来的地方,是不熟的,还有面粉浮在上面。比如牛肉粉丝,永远清淡寡味,不放盐,但是“嘉兴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这么吃的,从来没变过。”
她想念的,是家乡的慢悠悠,甚至是一成不变。“虽然有些老房子消失了,但是老城区,我住的地方,真的像静止不动一样,希望它永远不要变。”
春节回家之前,有一天晚上,她特意去杭州开元路的烧麦店,和老乡老板聊会儿天。过年那几天,这家店会关门,但她知道,老家的烧麦店永远不关门,因为那里就是他们的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