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讯我省人多地少,城镇建设用地更是寸土寸金;与此同时,相当部分建设用地仍被配置在产能过剩、经济效益低、科技含量低的项目上,土地闲置浪费的问题十分突出。
记者从省国土资源厅获悉,今后我省土地供应将在存量上做文章,大力实施“空间换地”,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到2017年,全省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比2012年提高8%,单位建设用地GDP达到27万元每亩,比2012年提高38%。
盘点家底,低效用地近三成
3月中旬,杭州市正式发布了一份关于实施“亩产倍增”计划促进土地节约利用的意见,向城镇低效建设用地说“不”。根据这份意见,今后杭州市新增工业用地项目必须满足投资总额、投资强度、亩均产值、亩均税收四大准入指标。同时,对全市低效用地进行大摸底,那些不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圈而未用等利用效率低的土地,政府将收回。
“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实现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由我省的基本省情决定的。”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陈铁雄在向记者盘点我省土地资源家底时,道出了浙江向低效用地说“不”的紧迫性和必然性。
我省以占全国1%的土地,养活了占全国4%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6%的GDP,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发展面临的土地要素瓶颈制约也日趋严重:全省人均土地面积为全国的三分之一,可用的土地资源分别为江苏的三分之一,广东的四分之一;1996年以来,全省年均净增建设用地约40万亩,目前,全省土地开发强度达到10.38%,已接近2020年13%的控制性目标,“从国土承载力来看,已经接近临界。”
与此同时,我省土地利用效率并不是很高,存在大量低效用地。“十一五”和近三年期间,全省每增加亿元GDP消耗新增用地分别为135亩和141亩,低于江苏同期110亩、117亩的水平,不少地方仍然注重土地外延式扩张,相当部分新增建设用地仍被配置到经济效益低的项目上。
抽样分析显示,全省工业和仓储用地平均容积率仅为0.83和0.54,城市建设用地中的近23%处于低效利用,5%处于闲置,两者相加接近30%。理论测算,我省农村空心村、城镇低效用地、闲置土地等存量建设用地总量约400万亩至500万亩,其中,近期可再开发的约130万亩。
随着城镇和工业的快速扩张,城市与农村争地,工业与农业争地,住房与庄稼争地等问题进一步凸显。今后,浙江发展地从哪儿来?“只能眼光向内,抓空间换地、抓低效用地再开发、抓节约集约用地。”
我省在节约集约土地利用方面已经做了不少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据介绍,在前些年实施“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百万造地”保障工程、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等基础上,去年我省又相继实施了“三改一拆”、亩产倍增行动计划等,推动空间换地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一年来,全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9.6万亩,消化批而未供土地22.3万亩。
今年3月,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空间换地”深化节约集约用地的意见,进一步做好土地利用提质增效大文章。从今年起到2017年,全省累计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20万亩;累计开发城市地下空间8000万平方米;累计新建(改扩建)多层标准厂房2500万平方米。到2017年,全省新增工业用地容积率比2012年提高8%,单位建设用地GDP比2012年提高38%。
多管齐下,推动节地腾空间
“5.8亩地,创造税收843万元。”凭借这份亮眼的成绩单,浙江奥王服饰公司在海宁企业亩产效益排行榜上名列前茅,被评为A类中的重点扶持企业。作为“优等生”,奥王公司由此获得了配置资源的优先权,在海宁经济开发区的时尚产业园内拿到了26.8亩地,新增18万件皮衣技改项目。而另一家被评为C类的材料公司,则面临更高的发展成本。其中,由于实施惩罚性电价政策,限额标准以内,每千瓦时电价提高0.1元;超出限额,每千瓦时提价0.3元,光用电一项,该企业每年就将增加几十万元成本。
去年,海宁市开展了以土地资源为核心的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试点,建立分类分档的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体系,并据此实施排污权、用电用水用能差别化价格,83家落后淘汰企业中72家或关停、或重组、或技改,共腾退低效用地2647亩。
“深化节约集约用地,要改革创新,多管齐下。”省国土资源厅总规划师盛乐山告诉记者,将发挥规划、政策、市场的引导作用,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把我省宝贵的空间资源科学合理摆布好,这是最大的空间换地,也是最重要的节约集约用地。我省将谋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乡规划和交通、产业等相关规划的有机融合,用“一张图”来管控全省空间布局,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着力统筹城乡规划布局、人口集聚转移、产业融合发展、资源要素配置、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等,严格划定城市开发边界、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从我省实际出发,我省将探索完善“台地工业、坡地村镇”利用模式,鼓励工业和城镇建设向未利用地、劣质农用地等区域集聚,减少对平原优质耕地的占用。
建立市场准入机制,采用差别化政策,推动转型腾出空间。今后原则上不在国家、省级开发区(园区)及产业集聚区外安排新增工业用地,目的是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用地集约,努力把发展大平台建成集约高效用地的示范区。为了鼓励“抓大”,省里对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单列指标予以奖励;为了倒逼“活小”,除改造提升外,今后一般性传统产业项目,原则上不再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
加强对土地的综合利用,在继续推进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三改一拆”行动的同时,向空中要地,向地下要地。我省将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多层标准厂房投资建设。对小微企业建设项目,原则上不再单独供地,鼓励和引导其进入标准厂房;对入驻标准厂房的科技型小微企业,当地政府将优先安排,并给予租金优惠或其他补贴奖励。
倒逼转型,存量挖潜惠民生
石粉粉体产业,是长兴县的三大传统产业之一。过去,该县石粉企业普遍有规模小、厂区分散、生产工艺落后、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大等问题。长兴县以旧厂区、旧厂房改造为抓手,组织开展关停并转低小散石粉粉体企业的专项行动,将辖区内343家石粉企业全部关停,重建组建了13家投资规模较大、设备工艺一流、高效生态环保的石粉企业。
通过整治,粉体行业发生了质的变化,13家企业投资额均在5000万元以上,年平均生产规模均在20万吨以上,企业利润提高了190%、上缴税收提高了149%,实现了企业规模由小变大、土地产出由低变高、行业竞争由弱变强、生态环境由劣变优的四大可喜变化。与此同时,通过整合集聚石粉粉体,长兴县节约土地1280亩。新组建企业用地的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亩均税收16万元/亩。
温州市瓯海经济开发区梧白片是温州最早的工业区之一,原有企业普遍偏小,产业高污染高能耗、产值低,属于典型的低效用地。该区启动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按照“创新、创意、创业”的理念,由政府主导,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筑立面和生产经营方式改造,着力打造温州城市有机更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先导区、示范区。目前,一期400亩26万平方米已完成改造11万平方米,温州文博城国智文创园、上海必维、温州华意等科技型、创新型、创意型、总部经济型等项目入驻,成为政府主导推进工业用地“腾笼换鸟”的示范工程。
据介绍,相当一部分供而未用、用而未尽等低效用地和闲置土地往往也是低小散产业的聚集地。加强“空间换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实质就是提高要素的集约利用水平,突破瓶颈制约,摆脱产业低端困境,从而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有些群众担心,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强调单位土地产出率,今后会不会将家门口的绿地也“开发”了。对此,专家表示,“不会”,实施空间换地和低效用地再开发,目的是节约集约用地,实现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的均衡协调。
富阳市富春街道鹿山村是个典型的城中村,背倚山坡,面临南渠,过去,村民房子杂乱无章,卫生条件差。特别是南渠,每逢暴雨,渠水暴涨,临渠村民十年九淹,全村有危旧房近300幢。去年实施“三改一拆”,对村庄进行了统一规划,建起了联排别墅式的农民公寓,今年年中村民即可乔迁新居。与此同时,还多出了260多亩土地,其中,部分土地用于建设自来水厂,部分土地由村集体支配,建设标准厂房等,用于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民开心地说,现在他们的居住条件可比城里人还要强。
停车难是当下不少城市的通病,特别是杭州市,许多小区更是一“位”难求。杭州市江干区景芳社区利用小区原有21亩公园用地,做好存量挖潜文章,在确保公园地面绿地率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在公园下方建起了总建筑面积约9000平方米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停车泊位达359个,有效地缓解了小区居民停车难的矛盾。
陈铁雄表示,“随着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将会有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建设停车场,公共绿地等,用于促进民生的改善。”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