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09日讯中非合作到了提质升级新阶段,前景广阔。此次访非中,李克强总理如是说。
去年,中非贸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中国在非洲的企业超过2500家,为当地创造了约10万个就业岗位。而早在2009年,中国就已取代美国,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国家层面发出了投资非洲的动员号召,黑色大陆淘金迎来难得机遇。浙江市场“多元化”和“走出去”一直处于全国前列,与非洲的经贸往来密切,浙江民企进军非洲大有作为。浙商面临多重利好:
1、中非政府支持
中国与非洲国家在投资领域达成的共识,为民营企业走进非洲提供了保障。
李克强提出,要打造“中非全面合作的升级版”,并提出6项合作计划。其中包括,向非洲国家增加100亿美元贷款额度,使已承诺贷款增至300亿美元。同时增资中非发展基金20亿美元,总额增至50亿美元。另外,还包括提升中非贸易,力争2020年贸易规模达约4000亿美元,对非洲直接投资迈向1000亿美元。
中国对非经贸关系有三个力点:要积极扩大进口非洲的商品,中国将采取有力措施为非洲推介自己的商品创造条件;要把技术援助同经济援助与合作紧密结合起来,重在增强非洲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帮助非洲培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才。
另外要特别提及的是中非基金。浙江中小企业多,贷款难问题突出,而中非基金正是为鼓励中国企业投资非洲设立,应善加利用。
据了解,中非基金从2007年6月开始正式运营。截至今年一季度,中非基金对30多个非洲国家的70多个项目投资超过29亿美元,可带动对非投资约150亿美元,跟踪分析项目超过400个。
2、利用当地资源
正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浙江资源匮乏,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和初级产品支撑经济的高速发展,而资源丰富的非洲则可以保证资源的充足供应。
非洲矿产资源极为丰富,世界上已探明的150种地下矿产资源在非洲都有储藏,铂、锰、铬、钌、铱等的蕴藏量约占世界总储量的80%,磷酸盐、钯、黄金、钻石、锗、钴和钒等矿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石油、铁、铜等资源也很丰富。因此,在矿藏开采领域进行合作,将是中非合作项目中的重点。
例如,钴是一种稀缺金属材料,国内约90%的钴消费量依赖进口。而非洲钴储量则占到全世界的70%左右。
桐乡华友是一家钴化学品的专业制造商,自2006年开始投资非洲刚果与赞比亚交界的加丹加省。
目前华友在刚果总投资逾3亿美元,独资或控股的境外子公司有7家,控制钴探明储量60万吨,约占全球的9%,每年运回国内0.5万吨钴。
如今,华友投资的东方矿业已成为当地鼎鼎有名的大企业,仅正式员工就有1200多名,当地人更是以在此工作为荣。
3、原产地优惠政策
投资非洲,可以享受发达国家给予非洲的原产地优惠政策,也有利于贴近目标市场,充分利用当地原材料和劳动力资源,节省运输时间和成本,使企业产品在欧洲市场更具竞争力。
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各种优惠待遇,免许可证、免关税。
其普遍实施的普惠制待遇,是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制成品或半制成品,单方面在最惠国税率的基础上给予关税减免的一种优惠制度。
4、避开欧美贸易壁垒
近年来中国产品遭遇“两反一保”等贸易保护措施日趋增多,通过落地投资建设生产基地是规避贸易壁垒常见的方法。
桐乡巨石集团投资非洲,实属因祸得福。
作为全球最大的玻璃纤维生产企业,巨石曾经每年都向南非出口玻璃纤维产品。但在2003年下半年,一家竞争对手以巨石倾销玻璃纤维短切毡等产品为由,把巨石集团送上被告席。因为巨石集团的产品对对方构成了挑战,南非法院判决对巨石集团征收高达31.81%的反倾销关税。
从那时起,巨石集团就动了在南非建厂的念头。2005年末,巨石集团投资270万美元,与南非当地一家公司合资,在开普敦建设一条年产6000吨玻璃纤维短切毡生产线。2011年8月,巨石在开普敦投资的第二条玻璃纤维短切毡生产线顺利投产,新增1万吨的年生产能力。
2009年,巨石再次遭遇欧盟的反倾销调查。为此,巨石加快了境外投资的脚步。2011年,巨石在埃及投资注册资金6700万美元,一期总投资达2.5亿美元建设玻纤生产基地。
5、基础设施投资
由于历史原因,非洲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大多数非洲国家的生活水平相当于我国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需要中国的先进适用技术来加快建设步伐。家电、小日用消费品、纺织服装、基础设施建设等,都有望在非洲的基础建设方面大展宏图。
通过海外设厂,可以贴近目标市场,更好地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浙江省建设投资集团是浙江省属国有大型企业,也是浙江最大的建筑业企业集团。其海外板块业务涉及海外投资、海外贸易、国际工程承包,目前生产经营足迹遍布阿尔及利亚、日本、新加坡、香港、斯里兰卡、哥伦比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要由集团海外部负责组织实施,在非洲先后承建塞拉利昂政府办公楼、阿尔及利亚Sidi科技园五星级酒店等项目,获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6、集群式走出去
鼓励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园区,推动企业集群式走出去,创新境外园区发展模式,支撑国内有条件的开发区参与投资、建设和管理。
截至2011年底,浙江省牵头实施的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共有7家,规划总面积15.94平方公里,实际投资4.08亿美元,带动93家企业入园投资4.79亿美元。
其中国家级3家,分别是泰国罗勇工业园、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合作区、越南龙江经济贸易合作区;省级4家,分别是乌兹别克斯坦工业园、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博茨瓦纳纺织工业园、通领科技集团美国工业园。
以越美(尼日利亚)纺织工业园为例,该园区成立于2008年,由诸暨越美集团投资近6000万美元,占地800亩,建筑面积达到28万平方米,是中国境外第一个纺织工业园,更是尼日利亚最大的纺织园区。
如今,园区已有20家来自中国的企业入驻,涉及棉纺、织造、印染、服装等产业。园区的建立帮助了更多中国纺织企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浙江时局“zhejiangshiju001”供稿作者为省商务研究院院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