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6月30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徐洁) “海底有什么?”没等台下同学们回答,屏幕上就出现一个巨大的宝箱。台下一片惊呼。但当宝箱打开,跃出的却是各种海洋生物和矿产。
“海洋里究竟有多少物种?”台下沉默。“其实我也不知道。目前已知的物种,还不到全部物种的十分之一呢。”台下又冒出一串欢笑,当然同时,还有小脑袋里的无数个问号。
成功勾起同学好奇心的雷吉江,是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下过大洋,也上过北极。
台下,是杭州天长小学的二年级学生。在杭州,小学一、二年级的孩子,期末不考试;取而代之的,是学校各出奇招的益智活动。天长小学把雷吉江请去,是想让同学们认识海洋。
之后的一个小时里,同学们听他的科考故事,就像看了一场“Uncle雷的奇妙之旅”大片。
海底会“下雪”冰山五颜六色
晕船时狗都受不了跳海了
2013年12月2日,中国“大洋一号”科考船启程前往西南印度洋多金属硫化物矿区进行勘探。雷吉江,是大洋30航次第一、二航段首席科学家助理,在海上漂了3个月。
整日面对海洋,会不会觉得枯燥?
雷吉江给同学们看一组组照片。同学们惊叹,哇,原来海水的颜色每天都会不一样,天空的云彩也没有一天是一样的。
“海洋很美,会看到飞鱼掠出海面,有时还能跳到甲板上;偶尔能看到鲨鱼和鲸鱼,还会成群结对地追着船跑;夜晚,大群的鱿鱼追着船上的灯光在海里穿梭,捞上来,水里一涮就能吃……”
在雷吉江为大家展示一段海底视频时,同学们有了更新奇的发现,“那像火山喷发时的浓烟那样的东西是什么?”
雷吉江为同学们的比喻点赞,“海底有地缝,下渗的海水遇到地心的岩浆,产生的气体就会往上涌。我们都叫它黑烟囱。”灵光的同学马上用曾看过的电影《地心历险记》脑补,“哦,地心的温度很高,会形成岩浆。”
海底不仅有火山,还会“下雪”。另一段视频中,满是雪花一样漫“天”飞舞的白色物体,“这其实是海底沉积物,主要成分是生物分泌的钙质或硅质、排泄物、生物残骸等。”雷吉江解释。
说到下雪,同学们很快联想到极地历险。在那次大洋科考之前,雷吉江还去过北极。
“冰山也是一道视觉盛宴,它可以是白的、蓝的,甚至绿的、黑的,千变万化。”
不过,他也不忘告诉同学们,如果遇上糟糕的天气,海洋也会变得非常可怕。
有同学问,如果遇到暴雨或台风怎么办,会发生类似泰坦尼克那样的危机么?“会啊,风雨飘摇,船倾斜个三四十度很正常。睡在床上,好像睡在摇篮里滚来滚去,翻江倒海的。”雷吉江说。
"晕船的时候,每个人一个桶,一支笔,每抱着桶吐一次,就在纸上记一笔。”雷吉江亲眼所见:“有一次船晃得实在厉害,船员养的狗受不了跳海了。”
太平洋已生成垃圾岛
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当然,不论精彩,还是惊险,这些都只是海上作业的“调味剂”。更多像雷吉江这样的科学家,每一趟海洋之旅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各个海域的海洋环境和资源状况。
他向同学们展示,如何用机械手采集海底的黄铁矿,那是一种经常被人误作金子的矿石。“把它卖掉,不是发财啦?”在同学们现有的认知里,海底会有许多宝藏。雷吉江这时严肃起来:“我们的科考,是为研究那些矿石是否适合开采,开采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同时需要怎样的技术、设备等,不能随随便便把海里的东西带走。”
他还算了笔账:像“大洋一号”这样的科考船,一天在海上的经费40万元。机械手一爪子下去,成本就是5万元。
当然,这些技术活,目前是科学家的事。他只想让在座的孩子们,认识海洋,敬畏海洋,因为它和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雷吉江给孩子们看海底的贻贝,和市场上卖的贝壳差不多,其实它是靠海底毒液生存的生物,人是不能吃的,“还有很多从海里抓上来的生物,有的是人类没摸清底细的物种,等待我们去研究。”
“海洋环境也是一个大课题。太平洋有个垃圾岛,人类活动留下来的塑料袋等各种生活垃圾,被河流带到海洋里,又在大洋里循环。垃圾在洋流比较小的地方沉下去,又聚集起来,就成了垃圾岛。这非常严重,鱼吃了这些带有重金属的垃圾,再被人捕食,其实食物链的最后一环就是我们人类。”
一来一回,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最后,几位积极提问的同学收获了一份海底矿物标本。
雷吉江更希望,这能在孩子心中埋下种子。未来,在他们之中,能出几个比他还厉害的海洋探索者。
- 优化配置海洋资源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
- 舟山海洋生态增殖放流初现成效 东海鱼虾又欢腾
- 海洋创伤弧菌再度出现 温州2人感染1人死亡
- 浙江将加强2014年海洋禁渔休渔管理工作
- 2014中国渔业经济专家研讨会在浙江海洋学院举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