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省政协围绕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决策部署开展了“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专项集体民主监督行动。前不久,省政协5个监督组对全省“五水共治”情况开展了调研监督。
6月18日起,浙江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浙江在线启动“政协委员话治水”系列网络访谈。
嘉宾简介:
吕仲贤
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
张飞联
省政协委员、浦江县畜牧兽医局原局长
刘莉
湖州市政协委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副主任
刘莉 湖州市政协委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副主任
由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浙江在线共同主办的“政协委员话治水”网络访谈第二场于7月11日上午举行。
3位省、市政协委员作客浙江在线,与网友共话“科学治水”。他们分别是浙江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植物保护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吕仲贤,省政协委员、浦江县畜牧兽医局原局长张飞联,湖州市政协委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副主任刘莉。
主持人:各位网友好!欢迎收看由省政协“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组织协调小组办公室联合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共同主办的“政协委员话治水”网络访谈节目,我是主持人周莎莎。
上个月,省政协主席乔传秀在金华调研“五水共治”时强调:“党委政府工作部署到哪里,政协履职就要跟进到哪里。开展‘五水共治’专项民主监督,是政协职责所在。”
在上一期“政协委员话治水”的访谈节目里,委员们给大家介绍了“三级政协联动、万名委员同行、助推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的有关情况,并就工业废水污染、流域跨界污染等问题与各位网友进行了深入交流。这一期,我们将继续围绕“科学治水”主题,着重就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加快农业转型升级的有关话题与大家一起作个交流。
今天我们演播室很荣幸地邀请到了三位政协委员,他们分别是省政协委员、省农科院植保与微生物研究所副所长吕仲贤,欢迎吕委员!
吕仲贤: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
主持人:第二位是省政协委员、浦江县畜牧兽医局原局长张飞联,欢迎张委员!
张飞联: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第三位是湖州市政协委员、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鱼病室副主任刘莉,欢迎刘委员!
刘莉: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好!
主持人:再次欢迎三位的到来。“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而农业生产与农村水环境息息相关,特别是农业生产中的畜禽养殖污染、化肥农药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是人们最关心、也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今天有请三位委员结合前段时间参加“五水共治”民主监督的有关情况,简要谈谈当前我省畜禽养殖污染、农药污染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先从张委员开始!
张飞联:好的,我先谈谈。从前段时间的明察暗访情况看,当前各地在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方面,主要有三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畜牧产业布局结构不够合理,种养结合不够紧密。部分地区养殖过载,像嘉兴、衢州这种地区就是养殖量比较大,畜禽排泄物不能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二是一些规模养殖场的治污设施建设滞后,已建设施长效运行机制不健全,污水直排、偷排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进展比较缓慢,这里存在着选址、环评等困难重重,因为人家听到病死动物这几个字,人家就不愿意把厂放在这个地方,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选址困难比较大。
主持人:好的,接下来看看吕委员这边关注到了哪些方面。
吕仲贤:所谓农药污染,主要是指化学农药的污染。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向环境中排入了超过其自净能力的农药,从而使环境质量降低,以至影响人类及其他环境生物安全的现象。我省农药污染主要问题是农药过度施用和农药使用技术落后,同时农药使用品种多、用量大,施用水平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由于不合理的使用,约有70%的农药散落到环境中,对土壤、地表水、地下水和农产品都造成了污染。
主持人:嗯,这是你关注到有关农药污染方面的问题,那刘委员呢。
刘莉:据我了解,目前水产养殖业的污染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过度施放渔用饲料、肥料,投放冰鲜饲料鱼,以及滥用药物等,这些使水体环境很容易恶化,对生态环境和食品安全构成威胁。二是没有配套或较为完善的养殖尾水处理措施,养殖废水直接排放或排放不达标而导致的养殖水域的废水污染。比较典型的是工厂化温室养殖和网箱养殖,排放的废水造成的污染相当严重。这些排放的废水中氮、磷等严重超标,主要是由排泄物、残饵、甚至也有动物尸体等有机物组成,以及因滥用药物造成的药物残留等,对水环境造成了很大的污染。
主持人:好的,三位委员刚才是通过自己专业的角度,分别阐述了自己在民主监督过程,在“五水共治”农村推进当中遇到的问题,接下来就张委员比较关注的问题,在“五水共治”中,今年我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具体要求和目标是什么,今年的目标会不会更加严苛一些?
张飞联:是的。“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治污是大拇指,在“五水共治”中处在最重要位置。作为治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能否到位是农业治污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前段时间当中我们从民主监督情况看,全省各地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是重视的,全省农业系统围绕“治水倒逼促转型,生态兴农美田园”的主题,提出了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三个一律”要求,即禁养区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达不到生态消纳或达标排放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限期整改,限期整改不到位的一律关停;不能做到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要求的畜禽养殖场(户)一律关停。
根据“三个一律”要求,我省今年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主要目标是:关停禁养区内养殖场(户)5万户,减少生猪存栏420万头,完成1万家年存栏生猪50-100头小规模场整治,1.5万家年出栏生猪在100-1000头中等规模场设施修复改造,还有1300家年出栏在1000头以上大规模场标准化提升工作。因此从治理目标来看,我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任务还是相当繁重的。
主持人:我们目前都有非常具体量化的指标,所以现在看来我们的目标还真是很严峻的。据我了解,我省在化肥和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方面已经下了不少功夫,在上一期访谈节目中吴良欢委员也具体谈了化肥污染控制方面取得的进展。现在请问吕委员,吕委员一直以来都是从事农作物无害化的研究,目前浙江省在农药污染控制方面都取得了哪些成绩?
吕仲贤: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的战略部署,这对植物保护工作既是一个重大挑战,也是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在民主监督过程中,我们发现各级植保部门紧紧抓住这次机遇,主动应对,把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农药减量等重点工作与农业水环境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一是重大病虫防控成效明显。受异常气候、耕作制度变革等因素影响,我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早发、多发、突发、重发,严重威胁粮食安全生产。全省植保系统迅速行动,积极应对,科学制定防控方案,全省全力抓好以水稻“两迁”害虫为重点的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为实现我省粮食丰收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统防统治工作稳步推进。2013年全省实施农作物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419.25万亩,比上年增长18.15%。其中,水稻粮食生产功能区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到80%以上。经济作物试点面积也进一步扩大,全省实施面积为61.26万亩,比上年增长17.65%。
三是绿色防控示范长足发展。全省新建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38个,示范区单季稻平均防治2.47次,比农户自防区减少用药2.53次,用药量减少78.85%。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是我省农业水环境治理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五水共治”的目标要求,2014年全省的化学农药使用总量要比2012年下降3%;到2017年,要比2012年要减少10%以上;到2020年,全省农业生产过程使用化学农药总量比2012年要减少20%以上,可谓任重而道远。
主持人:嗯,也是制定出了到2020年的目标,其实我们也是在根据每年未知的情况做初步统的战略部署。我们说抓好农药的减量使用,技术的推广,就能够为农村面源污染的治理,为“五水共治”添砖加瓦。接下来想问问刘委员,“五水共治”和渔业生产之间又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在这方面老百姓关注的比较少一些,请刘委员做一个介绍。
刘莉:在民主监督工作中我们看到,今年以来我省海洋与渔业系统围绕“五水共治”,也开展了一系列“渔业转型促治水”工作。我认为,“转型促治水”和“治水促转型”,两者是相辅相成,充分体现了“鱼水共生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能看到“鱼游、水清、人欢”的美好景象。所以,渔业在“五水共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治水应积极发挥渔业的正能量作用。如滤食性鱼类、螺蛳、贝类等水生动物在水体净化中发挥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增殖放流恢复良好的水生态系统等等。我们知道一个良好的水生态系统中少不了鱼虾贝等水生动物,但我们在“五水共治”民主监督中也看到了传统养殖所造成的污染问题,包括投饵式的高密度池塘养殖、网箱养殖、非循环设施化养殖等造成的水体污染,甚至食品安全等问题。
因此“渔业转型促治水”实际上包括2个方面:一是发挥渔业对保持水质稳定的正能量作用;二是消除或尽量减少传统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
主持人:嗯,没错,对我们来说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只有我们的水清了,水质好了,渔业才能更好的生存发展,同时更好的维护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之前张委员提到我省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任务还是相当重的。我想问问张委员,当前我们应如何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助推“五水共治”,能不能具体说一说我们的工作呢?
张飞联:好的,我认为治理畜禽养殖污染,应以“减量化、规模化、资源化、生态化、无害化”为原则,以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为目的,以农业配套技术措施为手段,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综合利用”的理念,推进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因此,我建议:
1.要立足长远,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原则,编制畜禽养殖区域规划,科学划定畜禽养殖禁限养区。应结合区域环境容量,合理调整县域内生态畜牧业空间布局,优化畜牧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发展节粮型食草动物,减少环境污染,全面提升产业层次。
2.要大力推进规模畜禽场的整治工作。应按照“五水共治”总体部署,督促全省所有养殖场都制订治理方案,落实治理责任,分类分批开展治理。一是要全面关停禁养区内所有养殖场。对于禁养区内要求关停或搬迁的,应按照分批、有序清退要求,给广大养殖户一定的腾空期限,切不可采用简单的强拆,出台补助政策给予补偿,以减少养殖户损失,并做好转产转业等帮扶安置工作。二是要加快畜禽养殖场治污基础设施建设。对非禁养区范围内,未建污水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场,应按生态养殖标准,通过政策和行政措施,加快改造、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并且要加强对已建设施运行情况的跟踪检查,不达标的,应限期整改。三是要狠抓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全面落实养殖环节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3.要建立畜禽排泄物应用配送服务体系。应按照“专业化服务、多元化管理”的原则,采取农产品种植基地与养殖场对接方式,“就地、异地”消纳,推进沼液沼渣“上山下田”,促进排泄物综合治理和资源化利用。
4.要全面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一是推广水禽旱养技术。应针对我省水禽养殖量较大的情况,通过建设养殖场地、禽舍建筑、笼养设备、自动给水给料系统、控温控湿设备以及污水处理系统,加快推进标准化水禽场建设,减少水禽放养过程中氨氮排放量。二是推进生猪生态养殖。应通过标准化猪舍、节水节料、粪污收集、无害化处理等设施化改造和清洁生产技术应用,全面提升规模猪场档次和设施化水平,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主持人:没错,这些说法和做法都是非常科学的,都是可以应用在我们的畜禽养殖中。前面吕委员说,到2020年全省农业生产过程使用化学农药总量要比2012年减少20%以上。也就是说从现在八年过程当中,我们就要做到现在这样的成绩,能不能跟我们具体介绍一下,浙江省应如何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还请吕委员给我们谈谈。
吕仲贤:为了在减少农药使用总量的情况下,仍要保持农作物的稳产、高效,农业必须进行转型升级。发展生态农业是实现转型升级有效的途径。生态农业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农民可以把种地、养殖等结合起来,形成一种互补的农业生态经济模式。生态农业充分体现了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循环利用,发挥自然控制病虫害的能力,可以有效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其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树立绿色植保理念。绿色植保理念以生态的改善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植保技术、方法和措施要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对农作物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从而达到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目的,为生态农业的深入发展奠定基础。
二要大力推广有机肥,减少化肥的施用量,改良土质条件,通过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防御能力,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和农药的使用。
三是大力研究与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政府在加大农作物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研究投入的同时,积极推动农科教、产学研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在规模化生产区域,大力推广植物诱杀、性诱剂诱杀、杀虫灯诱杀、色板诱杀、繁育和释放天敌、生物农药使用等非化学防控技术相配套的病虫害生态控制技术,恢复区域农田生态系统,提升自然生态的控害作用,是实现化学农药减量使用的关键。
四是提倡立体种养、生态循环,实现资源的最有效利用。在大田作物之间实施间套作;林地间种药材,竹山种草放牧;稻田养鱼、养鸭;果园种草养菇技术等,一方面,保护和促进害虫天敌的数量,发挥自然控制病虫害的能力;另一方面,可有效利用资源,增加产出,提高经济效益。
五是科学使用化学农药。现阶段,化学农药仍然是确保农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的手段,化学农药的合理使用非常重要。首先,我们必须明确化学农药是最后的应急防控手段。其次,化学农药选用要遵循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则。第三,要按照农药科学使用技术规范用药。
主持人:这些五大方面都是我们可以针对防病虫害方面可以做到的,前面刘委员提到五大方面看上去会比农民直接使用大量化学农药显得复杂一些,但长远来看一定是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促进农业科持续发展的。前面刘委员提到一句话,你说渔业对保持水质稳定有正能量作用,这个正能量是指哪方面的正能量,请刘委员给我们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刘莉:这种正能量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水库洁水保水渔业。以现代生态学理论为基础,我们在了解水库水体环境条件及水生生物资源状况的基础上,通过人工放养适当种类和数量的鱼类,以改善水库水生生态系统中鱼类群落结构和组成,促进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维持一个正常的生态平衡。这样的话,既可以达到保护水环境,又可以有效转移氮磷等营养物质、改善水质,又能充分利用水体渔产潜力的一种渔业生产方式。我们计算过,每从水体中捕捞出1 kg鱼类,可带走水中氮25-35 g、磷3-9 g。
2.江河湖泊增殖放流。在自然水体中增殖放流一定数量的鱼类,不仅在保护水质维护水环境稳定方面会起到积极作用,而且能够有效抑制藻类的异常增殖、防止蓝藻水华爆发,实现水体中氮磷等营养元素的有效转移。鱼类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主要是通过以下两种途径:一是有机物碎屑线路:地表径流带入大量有机物被鱼类直接利用。二是牧食路径线路,食物链的作用:大量有机物质经微生物分解为氮、磷等无机物,氮磷等被浮游植物吸收,浮游植物被浮游动物摄食,鱼类通过摄食各种浮游生物,把氮、磷等营养盐富集到体内。所以任何渔业功能发挥好的自然水体,其生产捕捞活动对水质都有较为显著的改善作用。因此,在自然水体中利用天然饵料生物、不施肥或投饵养鱼,其鱼产量越高,对水体的净化作用也就越强。
3.种养结合,比较典型的是稻田养鱼。水稻为鱼提供遮阴、适宜温度、洁净水体等条件,鱼捕食害虫,增加根系活性、提高养分有效性等,最终是水稻产量稳定、产品多样化;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土地资源利用率高。
4.不同生态位立体养殖模式。利用池塘有效空间,实现鱼类、贝类、水生植物、对虾的立体混养,不仅增加产量、产值,还充分利用养殖动物各自的生态习性,减少饵料投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有利于解决增产、增收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矛盾。
主持人:刚才三位委员结合“五水共治”民主监督工作,给我们介绍了很多情况,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们的网友正在观看直播的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留言和委员们交流,有网友就问:在畜禽养殖污染治理中,重点和难点是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深化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有何妙招?请哪位委员解答一下。
张飞联:好的,我来回答。应该说这位网友对畜禽养殖污染治理的重点、难点把握非常到位。
大家都知道畜禽排泄物污染与工业污染有本质不同,畜禽排泄物“用对地方是个宝,用错地方才是害”,因此应将畜牧业纳入生态大农业中,以沼液利用、有机肥生产应用为重点,推进畜禽排泄物资源化利用。
1.应加强沼液综合利用。目前我省沼液资源化消纳利用率还是比较低,必须下大力气,以县(市、区)为单位科学规划布局种养对接,落实生态消纳地,加快建设沼液收集、贮存和利用配套设施和管网,配置运输车辆,培育社会化的沼液服务组织和配送体系,建立就地消纳和区域性配送的有效运行机制,切实可行的解决养殖场沼液“无地可排”和种植基地“无肥可用”的矛盾,推进沼液资源化的利用。
2.应加大商品有机肥的生产应用。目前我省商品有机肥生产推广量只有50万吨,加工利用粪便总量20%还不到,因此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推进集粪中心项目建设,鼓励支持养殖场或民间资本兴办有机肥加工厂,来扩大有机肥生产规模,建立规模养殖场、散养密集区畜禽粪便收集处理长效机制。结合当前造地改田项目、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等,进一步加大新垦造耕地、经济作物施用商品有机肥的补助力度,减少化肥用量,实现减轻畜禽排泄物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双赢”。
主持人:谢谢张委员的回答,也感谢这位网友的关注,现在如何变废为宝才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有一位网友留言说,现在农村很少听到青蛙的叫声,田里也没有泥鳅、黄鳝了,都说给农药杀死了,农民也反映说虫越来越难治了,我们该怎么办呢?
吕仲贤: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随着人口的增长,我国对粮食的需求日益增加,为解决粮食安全面临的问题,农业集约化生产一直以高产为目标。虽然集约化生产措施为粮食高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长期以来单一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和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农田生态系统,形成了农药越用越多、病害虫越来越严重、越难治的恶性循环,表现出来就是青蛙、泥鳅、黄鳝没有了,这只是农田生态遭到破坏的表面现象。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调整耕作制度,因地制宜的采用轮作、间作和套作等措施,逐步恢复农田生态功能,利用一些不利于病虫害发生、有利于天敌繁殖的方法,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从而形成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恢复生态系统对病虫害的自然控制能力。这样说大家可能觉得比较抽象,我具体举几个例子。
比如稻田边留一些杂草,这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有效办法。当水稻收获后,蜘蛛等天敌可以迁入周边的草丛,有了一个庇护所,草丛中的中性昆虫又成了蜘蛛的食料;稻田边显花植物的花粉花蜜,既是天敌寄生蜂的补充食料,一些中性昆虫又是寄生蜂的替代寄主。所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天敌种群的稳定和增长,天敌的控害能力自然就提高了。在金华市寺平村有一个示范区,经过数年的努力,通过生态修复过程,使整个生态系统的污染逐步得到恢复,农药使用量大幅度减少,又可以听到青蛙的叫声了。
又比如轮作,在同一田块上有顺序地在季节间和年度间合理轮换种植不同作物,不仅能调节土壤肥力,更可以有效控制经过土壤传播的病虫害。水旱轮作可以有效控制杂草。再比如说作物的合理间作和套作,如云南农业大学发明的糯稻与杂交稻套种、莲稻间套作、玉米甘薯套作、马铃薯果树套种、棉花玉米间作等。间作和套作作物可以改善作物冠层光照强度、提高光合作用的利用率,同时还可以相互保护天敌、提高天敌多样性和种群数量,增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能力,从而抑制病虫害的发生。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调整现有的大面积单一品种种植的耕作制度,设计适宜的多种作物轮作、间作和套作新体系,增加区域生物多样性,恢复和构建不利于病虫害而有利于天敌的农田生态系统,可以在不影响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环境治理提供新的方向。
主持人:所以说大自然真的是特别奇妙的世界,除了要研究它,还要学会如何更好的保护它,学会科学的种植方法,可能我们的产值会变得更高。一位网友对刘委员刚才介绍的渔业对保持水质稳定的正能量作用的话题很感兴趣,他想请刘委员再介绍一下传统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有哪些?因为之前我们一直说到正能量的表现有哪些,下面我们再来介绍一下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还要谈一下关于推进渔业转型促治水主要应采取哪些措施?
刘莉:好的。从我省目前的水产养殖而言,传统养殖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有四个方面:
1.温室甲鱼养殖污染。甲鱼产业是我省三大渔业支柱产业之一,2013年全省养殖产量达到158605吨,产值达到79.68亿元。目前我省甲鱼的养殖模式大致可分为三种:1)温室养殖;2)外塘养殖;3)稻田养殖,其中温室养殖产量占总产量55.14%,是我省甲鱼的主要生产方式之一。但温室甲鱼由于养殖废水污染指数高、对环境危害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养殖后期水质较养殖前期,COD增加近3倍,总磷增加近2倍,且水质浑浊恶臭,污染严重。
2.网箱养殖。网箱养殖因其占用水面少、高产曾一度成为我省渔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对我省渔业增产起到过重要作用。但网箱养殖因其会对水质、底质造成危害,成为了我省生态渔业发展过程中的绊脚石。相关研究发现,网箱养殖过程中投入饵料的20%-30%未能被鱼类利用直接进入水体,被消化的饲料中将有25%-30%以粪便形式被排放到水体当中。我们以饲料系数2.0计,即每生产1kg将有0.75kg-1.08kg饲料进入水体,以饲料中总氮含量为5.3%、总磷含量为1.4%计,则网箱养殖每生产1kg商品鱼向水体投入中总氮39-57g、总磷10.5g-15g,大量的氮磷进入水体后最终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加剧,而且容易发生藻类水华暴发。因此,我省应进一步加大网箱整治力度,减少网箱养殖对水环境造成的危害。
3.山塘水库投饵施肥养鱼。山塘水库因施肥养鱼导致水体富营养化非常严重,蓝藻大量暴发。根据对某两个县(区)12座施肥或投饵养鱼山塘水质调控结果来看,75%为Ⅴ类或劣Ⅴ类,25%为Ⅳ类,所以污染非常严重。
4.投喂冰鲜鱼养殖。冰鲜野杂鱼仍是加州鲈、黑鱼等名特优品种的主要饲料源,仅某一个市年消耗冰鲜鱼就达20万吨以上,造成周边水域严重污染。
推进渔业转型促治水应加大“以鱼治水”的力度,发挥渔业对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作用,充分彰显渔业正能量;同时,应转变以资源消耗和环境为代价的传统渔业发展模式,减少渔业对水环境的负面影响,提升产业发展水平,确保生态安全、食品安全和渔民增收。从这个角度出发的话,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要合理规划。这个和刚才张委员说到的畜禽养殖一样,我们要通过合理科学规划来发展渔业,比如通过加快规划编制,引领产业转型发展,把水产养殖规划、生态渔业功能区、禁限养区划定等,再通过规划形式确定下来,引领生态渔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和功能布局。以规划编制为基础,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的空间布局,引导养殖业朝生态安全高效、资源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同时应组织水产科研机构制订“海淡水池塘生态化改造建设规范”,通过这些指导和规范实现海淡水池塘生态化改造。省海洋与渔业局也正在抓紧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2.要以项目为抓手,开展渔业转型促治水行动。我省渔业系统2014年已把鱼塘生态化改造、江河湖库增殖放流、稻鱼共生轮作减排三大“百万亩工程”作为推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促治水的突破口和重要举措。截止5月底,全省累计已完成水产养殖塘生态化改造面积15.9万亩,稻鱼共生轮作面积10.7万亩,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累计6.6亿尾。下一步,应加大这些工程的推进力度,确保渔业治水成效。
3.要实施高污染传统养殖模式的整治工程。应针对甲鱼温室养殖、高密度网箱养殖等传统养殖模式,在严格水产养殖禁限养区划定的基础上,大力开展整治工作。2014年上半年已累计拆除整治甲鱼温室将近300万平方米,网箱12.8万平方米。特别是甲鱼养殖温室关停整治、山塘水库河道中网箱养鱼治理等重点问题得到了快速解决,工作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成效之明显为历年之最。
主持人:所以现在看来“五水共治”不仅需要全民的力量,还需要大自然生物的力量,以渔治水。我们接下来再看一位网友的提问,有网友直接向张委员请教,目前我省在沼液综合利用方面有值得推广的经验和做法吗?
张飞联:好的,非常感谢这位网友对我们促进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的关注,应该说目前全省在沼液综合利用方面做的比较好的有浦江、鄞州、龙游等地。下面我介绍一下浦江的具体做法,去年我们浦江率先打响了全省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攻坚战,随之也率先开展了畜禽养殖污染整治工作。县财政安排3000万专项补助资金,用于关停、整治、沼液配送等补助。同时,县领导也非常重视养殖户转产转业工作,实现被关停、整治养殖场“零上访”。具体做法是:
1.疏堵结合,实现畜禽养殖污染“零排放”。一是去年7月底前,全面关停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211家,拆除栏舍6万多平方米,调减生猪近3万头,家禽7万多羽。二是9月底前完成分类整治,实现改造提升。对保留下来的养殖场,严格实行“雨污分流,干湿分离”技术,建造有顶棚的干粪堆积发酵池,对污水处理系统的建设,存栏200头以下的猪场建造“栅格式”沉淀池,存栏200头以上的建造能源生态型沼气池,所有沉淀池和沼气池不设排污口,确保“零排放”。
2.创新机制,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全利用”。一是建立了服务组织,成立了浦江县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服务中心,这个中心具体是负责指导与协调沼液配送服务、乡镇之间余缺调剂、运行核算。建立车辆运行监控系统,每辆运送车上都安装了SD卡,县农能办在电脑后台进行监管,实时监控整个运输车辆的运行轨迹。二是完善运输及管网设施。整个县按照农牧结合,就近就地消纳的要求,由乡镇组织辖区内的农业“两区”及用肥量大的种植基地,建造沼液贮存池及沼液输入管网。这些设施县财政都给予补助,全县购置了12辆沼液运送车,车辆的购置也是个人出资,政府补助50%,这个产权是归个人所有,所以个人出资也是比较划算的,改善了沼液配送基础设施。三是建立了“种养对接、三方出资、责任明确”的沼液配送服务的长效管理机制。所谓的“种养对接”,就是由乡镇测算供需,划分养殖场责任片区,养殖区根据存栏量测算一年总的排泄量,需要多少基地对接,明确养殖场及对接消纳基地,由承运人根据统一对接方案及时进行抽排;“三方出资”就是运送沼液的费用由政府、养殖场、农产品种植基地三方共同解决,每运一车100元,政府出50元,养殖基地出40元,种植基地出10元,这个模式我们也进行了非常细致的调研测算,这个模式也确保了承运者有收入,运费的淡季可能是3千块收费,养殖场愿意出,40块一车也不是很高,种植业主更划算,三吨有机费只需要付10块钱就够了。“责任明确”是指乡镇负责与“养殖场、车主、基地”三者签订供需责任书,建立相互制约的责任关系;而且县里将资源化利用工作纳入乡镇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还有环保、农业部门不定期联合检查畜禽养殖场是否存在偷排直排情况,确保养殖排泄物的全利用。
所以说去年我们浦江畜禽排泄物100%零排放、100%全利用,两个“100%”做法得到省政府的充分肯定,当时熊建平、黄旭明两位副省长都作了重要批示,成了全省学习推广的经验做法。
主持人:100%零排放真的是非常牛的事情,我们继续看到下一位网友的提问,这位网友问到关于化肥和农药的问题,我们都知道化肥和农药是种植业中最大的两个污染源,在治理方面两者有何联系?吕委员能不能给这位网友解释一下。
吕仲贤: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高产农作物新品种的成功培育和农药化肥的推广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绿色革命”,大幅度地增加了水稻、玉米和小麦等主要粮食作物的产量。人们为了追求更高的产量而增加氮肥的使用量,在许多地区氮肥的使用量己大大超过了作物需要量,不能给农民增加更多的产量,反而导致了农作物病虫害猖獗、环境污染、化学农药使用增加的恶性循环。如水稻稻飞虱就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从次要害虫变成主要害虫。根据以上的情况我提出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的化肥和农药利用率普遍偏低,损失严重。当季化肥利用率一般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高达50%—60%。农药的利用率更低,只有25%—30%的农药喷在作物上,不足1%的农药喷在害虫上,小于0.03%的农药起作用。2.施肥结构不合理,从而降低了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农作物正常生长,不仅需要足够数量的各种养分,而且各种养分要有一个适宜的比例。目前土壤的钾素严重亏缺,增施钾肥不仅可以提高作物对其它养分的吸收,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农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3.过量使用氮肥反而会刺激病虫害发生。很多农民为了省事省工,过量使用氮肥非常普遍,过量使用后降低作物对病虫害的抗性,同时会引诱害虫产卵和为害,提高繁殖能力,造成作物病虫害的发生和为害加重,农药的使用量不断增加。
农药和化肥的污染和治理是一对“孪生”兄弟,我们必须有机结合、统筹治理。应建立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机制,实现平衡施肥,培育养分供应均衡、肥沃、健康的农田;形成充分发挥高产作物品种增产潜力的高效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氮肥的用量,在此基础上可以减轻病虫害的发生,同时减少农药使用。
主持人:并不是农药和化肥使用的越多,产量就越高,现在我们都提倡无农药使用,才能使我们吃得更健康。说到农村的水环境,畜牧业转型升级对促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至关重要。请问张委员,您对我省构建新型畜牧产业体系,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有何建议?
张飞联:除了我前面讲的,还要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科学布局抓规划落地。进一步做好规划编制的督促和指导工作,在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要求的基础上,合理布局,科学确定畜禽养殖的品种、规模、总量。引导养殖“上山入园”,结合农业“两区”布局,配套发展适度规模的生态养殖场,实现区域生态循环。
2.开展畜牧业全产业链建设试点。要按照“一个品种做成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做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的思路,通过机制创新和产业融合,积极培育富有带动力和竞争力的产业龙头,支持规模养殖场、合作社抱团组成大型合作社,支持发展核心种业、核心饲料兽药企业、屠宰加工企业及畜禽定点屠宰加工、饲料生产、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等关联的新型畜牧合作主体,在推进全产链融合中实现转型升级。
3.要做大做强地方特色精品产业。充分发挥我省多山多林、饲草及农作物秸杆丰富的优势,加快发展地方品种猪、优质肉鸡和以牛、羊、兔等草食动物为主要内容的地方特色精品畜牧业。因地制宜实施“两头乌”猪、湖羊和蜜蜂等产业振兴计划,着力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畜牧业。
4.进一步强化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公共保障和基础支撑。建议省政府在“五水共治”经费安排上,考虑规模场生态化治理、有机肥加工推广、新型畜牧主体培育、草食动物发展等方面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同时,继续加强市、县基层动物卫生监管体系建设,解决基层监管服务力量不足的问题,确保畜产品安全供给。
主持人:是的,构建新型的畜牧产业体系,推进畜牧业的现代化也是助力农村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表现。今天我们的主题是“科学治水”,最后,我想请刘委员再谈谈对“科学治水”的建议?
刘莉:治水是长期、复杂而艰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英国泰晤士河:经过将近20多年时间的艰苦整治,耗资20亿英镑,才使泰晤士河由一条死河、臭河变成了世界上最洁净的城市水道之一。因此,在“五水共治”当中我有以下几个方面建议:1.要坚持科技治水。治水要遵循科学规律,不能片面追求工程的高标准、大规模,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应主动对接省内外甚至在国际的,他们在源头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水体生态修复、富营养化治理、重点污染行业控源减排等关键技术。2.要强化顶层设计,科学规划水环境治理。因水环境治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以一个系统科学的理论为指导,科学规划,强化顶层设计,以增强治理的整体性、适配性、拓展性,充分发挥相关治理的综合效能。3.要加强源头性水污染治理。面对现在严峻的水环境现状,只有痛下决心控制源头性污染,控制污染物排放,才是保障周边水环境改善的根本出路。
主持人:好,谢谢你的建议,刚才刘委员说得非常对,只有我们痛下决心控制源头性污染,才是保障水环境改善的根本出路。
相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今天吕仲贤委员、张飞联委员和刘莉委员,都是围绕“科学治水”主题,就种植业、养殖业污染防治和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等等,分别从各自的专业视角提出了许多很有针对性、实实在在的对策建议。那在我们的留言版上也有很多网友在不停地点赞,我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助治水,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宏伟蓝图很快就会实现。
再次感谢三位委员作客我们演播室与网友畅谈科学治水,也感谢各位网友的收看。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