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7月10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沈吟)
核心提示:
救护车,是危急重症病人的生命中转站,承载着生命的希望。而当救护车出现“山寨”时,着实令人心惊。眼下,一些医院周边,出没着酷似120救护车的私人改装车辆:车顶装有警报灯,车身喷“急救”字样,车内也有医疗设备,迷惑性很强。山寨救护车极易引发纠纷甚至意外,亟需有关部门加强监管。
拨打120急救电话,却迎来一辆山寨救护车,差点要了温州人黄先生的性命。
随后,7名与这辆山寨救护车有关的人物因涉嫌受贿或者行贿罪,被温州瓯海区检察机关起诉到法院。他们中有120急救中心的调度员,有随车医护人员,有120车辆司机,还有牵线搭桥的“中间人”,目前,其中一名司机已被判有期徒刑两年,缓刑三年。
山寨救护车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样的黑幕?记者展开深入调查。
险:
招来黑车险丧命
去年4月13日,40岁的黄先生因消化道内出血,住进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在此期间,他的肝、肾、肺等多处脏器出现并发症,好几次生命垂危,万幸的是,最后都被医生抢救了过来。眼看病情没有明显好转,家人想把他转院到杭州,接受后续治疗。于是,黄先生的妻子拨打了120急救电话。
不久,一辆120救护车出现在医院门口。车上的医护人员小心翼翼地把黄先生抬上救护车,并给他戴上呼吸面罩。可谁也没想到,几分钟后,黄先生突然呼吸困难,随即体内大出血,又被紧急送回医院的ICU抢救。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黄先生的妻子一查才发现,这辆救护车不仅是呼吸机有问题,车辆和跟车的医护人员都不是温州市急救中心的,而是来自温州华侨骨伤科医院。华侨骨伤科医院是一家民营医院,该救护车根本不具备承担院前急救、院后处理任务的资质,平时只负责接送本院无生命危险的骨伤科病人。简言之,这是一辆山寨救护车。
拨打120急救电话,为什么叫来了一辆“黑救护”?黄先生的妻子赶紧报警。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一条山寨救护车倒卖接送病人信息的灰色利益链条浮出水面:原来,120急救中心的4名工作人员为获得提成,将急救信息倒卖给山寨救护车,涉案人员有调度员、跟车医护人员、驾驶员等共7人。
根据正常程序,120急救中心工作人员接到电话后,应通知车管科协调派车。而接到林女士电话的当天,工作人员把转院的活倒卖给“中间人”郑某。郑某曾在华侨骨伤科医院工作,因手头有其他医院转运病人的信息,所以借医院的救护车拉私活。郑某收到病人接送信息后,再安排给司机。司机则负责和病人家属联系、谈价开车、收钱,一般随车医护人员也由司机寻找。而每做成一单生意,急救中心工作人员可以提成20%。
今年6月,120急救中心的4名工作人员,再加上“中间人”郑某等3位涉案人员,因涉嫌受贿罪或行贿罪,被瓯海检察机关起诉到法院。
忧:鱼目混珠难分辨
徘徊在各大医院门口的山寨救护车,生意一直兴旺。他们自称设备齐全、人员专业,接生意通常有三种途径:一种是在医院派送小广告,小广告上面印有提供救护车租赁服务及联系方式;一种是利用内部关系,通过与护工等人合作拉客源;再一种是长期“驻扎”在急诊病房,观察病人,适时推销。
山寨救护车在医院附近大肆招揽生意、争抢病源,甚至有人动起了手。去年11月,杭州市上城区法院审理了一宗涉嫌寻衅滋事及聚众斗殴的案子,主角就是两路山寨救护车。为争抢浙医二院的“地盘”,双方明争暗斗几个月后,大打出手。
有关人士认为,山寨救护车大行其道的一大原因,是正规军力量的不足。根据有关规定:各地急救专业机构按每5万人配置1辆救护车。按此计算,杭州市应该配备救护车70余辆,但目前杭州市急救中心只有50余辆救护车。
一方面,救护车数量不足,导致大部分医院救护车运力仅承担院前医疗急救,接急诊病人时捉襟见肘;另一方面,病人在出院、转院时,对救护车有强烈需求。有需求就有市场,正规军的不足,让山寨救护车们看到了“商机”。
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诱惑面前,山寨救护车屡禁不绝。它们没有固定收费标准,基本上是“看客出价”,车主与病人家属口头协商。每趟出车费用从两三百元至上千元不等,一个月跑下来,赚两三万元不成问题。这类山寨救护车的出现虽然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病人和家属的要求,但安全隐患让人担忧。无特种车辆通行证、无配备正规医护人员、无齐全的急救设备,途中一旦出现突发情况,山寨救护车很难处置。
怪:屡禁不绝多祸害
近年来,全国各地不时曝出山寨救护车在转运患者途中发生车祸,或者因救护人员没有资质、救治设备不过关等原因无法进行有效抢救,导致病人死伤的事件。
去年12月初,贵州就发生一起惨剧:一辆贵阳牌照的无标识“救护车”,载着病人途经贵毕路黔西路段时,被一辆迎面驶来的货车撞上。山寨救护车上的1名病患和1名家属当场死亡,另有6人受伤。
车上的病人原先在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救治,由于病情危重,家人准备将他转送回黔西。正在商量时,一个担架工凑上前说可以帮助联系救护车。亲属与对方谈好3080元的转运费后,有人上车给病人输液后就离开了。出发时,车上没有医护人员。
这起事故,交警认定事故责任人是货车司机,由于事故车辆是黑救护车,家人无法维权。医疗救护车属特种车辆,必须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公安部门登记注册,才能参与医疗救护。而山寨救护车属个人违规运营,无合法手续,一旦出现安全问题,受害方权益将无保障。
山寨救护车隐患重重,这一难题如何解决?有关专家表示,要完善急救体系,加大急救车辆投入,并提高急救人员待遇水平。记者了解到,相比车辆的短缺,急救人员的短缺是更大的难题。一名驾驶员、一名医生、两名担架工,这是杭州大多数急救站点的人员配备情况。可近几年,急救医生的人数越来越少。急救医生的待遇较低,职称晋升较难,且工作强度大、作息时间不固定,招不到医生,救护车再多也无益。
本月,杭州市急救中心在官网上挂出招聘公告,公开招聘4名急救医师。而去年10月和11月,急救中心曾两次向社会发出招聘公告,但都无人报名。
目前,山寨救护车的监管涉及多个部门,急救人员的资质归卫生部门,改装车辆归公安交警部门,运营定价归物价部门管理,一旦涉及“黑救护”营运赢利的具体行为,卫生部门没有执法权,主要是由运管部门来监管。多头管理、交叉监管一定程度上导致监管不力,非法营运的山寨救护车屡禁不绝。
规范救护车市场,仅靠严打黑救护车远远不够。目前,有关管理办法规定,只有医院等医疗机构具备配置救护车的资质,社会组织和个人不能参与。有关专家建议,可以在严格规范准入制度的前提下,适当开放民间医疗救护市场,尝试为社会资本进入救护车市场“打开大门”,让市场来调节救护车市场,让公营救护车和民营救护车并行,满足病人和家属需求,填补市场空白,达到共赢的目的。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公共救护车资源过度集中和优质资源短缺,导致救护车管理效率不高,服务供给不足,特别是在外地转运服务上显得力不从心。有关部门应发挥联动作用,完善法律法规监管体制,加大对非法运营的黑救护车的打击力度,加强对医疗急救行业的监管。同时,大力发展和规范急救服务,不断完善医疗急救网络,增加公共服务供给。
- 早高峰车辆为救护车让路 网友赞杭州充满爱的味道
- 温州山寨救护车窝串案7人因涉嫌受贿或行贿罪被起诉
- 一场在急诊通道口的聚众斗殴 揭开山寨救护车队拉生意的真相
- 杭州:为救护车让行,违反了交规可免罚
- 温州救护车要装计价器了 预计本月底全部投用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