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小板凳"服务群众到家门 余姚谢家路村抓党建促和谐纪事
2014年08月08日 05:18:0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周咏南 许佳文 余勤

党员干部上门走访民情。

   浙江在线08月08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周咏南 许佳文 余勤)这是一个村容整洁、绿树成荫、流水潺潺的美丽村;

  这是一个人均年收入超3万元、10年翻了三番,远近闻名的富裕村;

  这是一个没有信访和治安事件,大家心齐劲足、干群关系融洽的和谐村;

  ……

  熟悉余姚泗门镇谢家路村的人都知道,这里的过去与现在,有天壤之别。

  过去,干群形同陌人,村干部不敢串门,也和村民说不上话。开村民代表大会,有群众高喊:“讲了也白讲!”

  如今,干部走村访户,村民拿出水果、点心,一个劲往干部口袋里塞。大家围坐在小板凳上,拉家常、谋发展、解难题。

  乡亲还是那些乡亲,干部大多还是那些干部,是什么改变了他们?

  8月初,记者冒着酷暑,走进一个又一个村民小组,采访一户又一户村民,深深地感到:围绕“把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的创举,谢家路村逐步形成了一套充满“乡土味”的板凳工作法。这一基层治理体系的创新,不仅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还促使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富裕和村容村貌的改变,让全村人的幸福生活越来越有奔头。

  支部建在小组上——

  从“绕着问题走”到“迎着问题上”

  沿着一条干净宽敞的水泥路,走进谢家路村第7村民小组,只见楼房错落有致,四周树木郁郁葱葱,洁净的河道碧波荡漾。村民宋桂尧面对记者,不无自豪地说:“阿拉农村,不比你们城市差吧。”

  说起村庄整治,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一开始大家都有顾虑的。”宋桂尧介绍,像他,要拆除自家庭院;还有人担心,会不会劳民伤财。可是,村民小组的党支部就像是贴心“保姆”,每个环节都想到了,最终,全村不仅没有一个“钉子户”,而且积极配合村庄整治。

  过去,明明是百姓受益的很多好政策,为啥一到基层就变了样?除了落实不力,被老百姓比喻为“千条线穿不进一根针”的现象也是关键因素。

  就拿1600多户的谢家路村来说,“2001年四村合并,由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各种矛盾集中爆发。”用合并之初就担任村党委书记的钱建康的话说,他面临的另一个挑战就是,村“两委”满打满算10个人,本地村民却有4563人,还有1800多外来人口,村干部与群众1∶630的后果就是,很多问题难以及时发现,发现了也难以及时查处,可谓“管得了的看不见”。

  迎着问题上,围绕矛盾解,谢家路村把党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的举措应运而生。依托党员教育活动点,将党员以村民小组分属情况编入10个支部,并建立“党员联系户”制度,村党委班子成员每人联系一个小组,以此形成了“村党委—党支部—党员代表—党员—普通村民”的严密组织和服务网络。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45名党员代表每人分别联系4到5名党员,全村214名党员又分别对应联系10户左右村民。这些小组党支部和党员代表都成为村“两委”发现问题、反馈意见的“眼睛”和“触角”。

  记者来到第1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章先荣的家。只见门口挂着醒目的“共产党员户”牌子,客厅中间摆放着3张大方桌和一条条小板凳,两边墙上挂着活动点活动制度、党员代表联系党员制度、党小组长工作职责等标牌和党员提案、有关学习资料等记录簿。他指着宽敞的客厅说,平时组里的党员家访后情况汇总、讨论,以及支部的学习评议都在这里进行。每月,支部成员至少要走访组内所有农户1次以上,做到“民情日记”不离身,及时记录家访情况、村民需求和意见,并让村民签字,做到农户情况清、重点户头清、急难问题清。

  “村民小组党支部好比‘责任田’,”年过六旬的第10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宣光潮是这样对记者说的,“阿拉的职责是负责组内各项问题的巡查发现和处理、上报工作。”

  党员不党员,一看就知道。村里的事需要有人带头做。

  记者碰到鲁彩娣时,这位第8小组的党支部女书记刚带着组里的党员和村民代表挨家挨户清理绿化带、榨菜池、水缸等,裤腿上沾满斑斑泥土。“天热了,这些地方特别容易滋生蚊子和苍蝇。”她说,你们看看,村里的道路和每家庭院都清清爽爽。

  但环境卫生只有每个村民都自觉维护才能长久。为了给村民做榜样,鲁彩娣和其他党员代表经常到村里马路上巡查,看到烟蒂捡起来,遇见不文明行为劝几句。她还经常组织志愿服务队上街开展活动。最让她有成就感的是,志愿者队伍像滚雪球一般发展壮大,从一开始只有少数几名村干部和党员代表参加,到如今几乎组内所有党员和村民都自觉加入。前几天,村民沈建耀找到她说:“能不能天天都是志愿日,我给70岁以上老人维修家电,全部免费。”

  将支部建在村民小组上,把党组织的网络触角精细化,构建起严密的组织网络。小到一个村、一个组,凝聚力的形成,不是靠行政指令,而是由一批优秀的基层党员,带领大家冲在前、向我看、作表率。

  谢家路村这一希望的田野变了,而真正变化的是人。

  党员有了提案制——

  从“为百姓作主”到“让百姓作主”

  8月1日,台风“娜基莉”给余姚带来倾盆大雨。晚8时许,记者顶风冒雨走进第4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魏安详的家,围坐在厅堂的板凳上,他向我们讲述谢家路村近年来发生的新闻——

  根据村发展布局,村里拆掉一个老垃圾中转站作为工业用途,并选址在离村中心更远的第4村民小组一块闲置地新建垃圾中转站。去年8月,该动议遭到第4村民小组90%村民的强烈反对。

  没有垃圾中转站,村民每天大量的生活垃圾怎么处理?钱建康等村干部多次到村民中听取意见,4组村民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组里给每户门前安装一个垃圾桶,并发放垃圾袋。每天,村民按时把垃圾打包放在垃圾桶内,由专人统一收集运送到镇里的垃圾填埋场。这一想法得到村党委支持。由于村民自己提出,垃圾直接由他们处理,大家的保洁意识提高了,环境卫生反而比原先更好了。不久,其他村小组也纷纷向村党委提出:希望参照第4村民小组的做法。魏安详感叹:“如果不是集中民智,阿拉干部关在屋里绞尽脑汁也想不到这样的好办法。”

  “这些年,村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参与村务管理的意愿持续高涨,过去那种由几个村干部说了算的做事方式,再也行不通了。”钱建康感触颇深,10多年前,几名村干部举手通过,在村里建一个农贸市场,不料遭到部分村民竭力反对,甚至一封反映钱建康有经济问题的举报信,还寄到余姚市检察院。

  当时,钱建康觉得很委屈:自己一心一意为村里办好事,为啥村民不理解?为此,他还买了蓝印户口,准备把户口迁出谢家路村。后来,经过有关部门深入调查,最终还了钱建康清白。但是,给他的教训同样深刻。

  “老百姓愿意做的事,一定能做好;反过来,老百姓不愿意做的事,干部花再多的心思,村里出再多的钱也做不好。如果群众不支持,阿拉村干部就像无根的树。”

  经过举一反三和充分讨论,谢家路村党委决定摒弃“替民作主”的老观念,并创设了“一制一法”:

  “板凳工作法”:凡重大规划和重大决策实施前,村干部要挨家挨户当面向村民解释说明,倾听村民呼声,了解村民需求。然后,交由59名村民代表和45名党员代表进行票决,没有80%以上的赞成票,不启动工作。真正做到村里的事,由村民说了算。

  “党员提案制”:对村民反映集中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和民生实事工程等事项,由联系党员通过填写《党员提案表》的形式向党支部提出,支部经过讨论形成初步解决方案后上报村党委。村党委对提案进行认真研究后提出限时办理意见,明确承办人抓落实。对暂时无法解决的,则耐心做好解释工作,主动争取村民理解。

  如果让78岁的沈其壮老人讲“一制一法”带来的变化,在他一口地道的方言中,首先被提及的就是“底气”两个字:“现在,阿拉对村里事有底气了,也能作主了,这是过去连想也不敢想的事。”他指着远处的一块玉米地对记者说,年初,村里想给田埂路硬化,可村民一合计,全村3万多米田埂路就要花掉200多万元,太不合算。大家联名写了“党员提案”递交给村党委。很快有了回音:田埂路不硬化了。

  仅今年以来,村党委就收到党员提案30件,经研究采纳了24件,占总数80%,村民满意率98%。

  阳光监督惠民生——

  从“你要我办事”到“我为你服务”

  如今在各项活动中都表现积极的周志荣,人们哪里会想到他曾被评议为村末位党员。

  周志荣在泗门镇云环电子集团公司工作,前些年因为参加志愿活动不积极而“上榜”村末位党员。尽管过去多年,他还记忆犹新:“这对我触动太大了,感觉很没面子,也有点委屈。当晚下暴雨,钱书记上门找我谈话,告诉我作为一名党员,做什么都得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知耻而后勇。此后,周志荣热心参加支部活动,还发挥自身特长,当起了村里的“老娘舅”,积极调解村民矛盾。第二年,他以高票当选村先进党员,并连续两届当选村党代表。

  党员末位评议和村干部民主测评制度,是谢家路村党性“体检”的有效之举。村监会主任凌新苗说:“让普通村民拥有评议监督权,他们评议起来不留情面,达到了让党员干部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

  党员评议活动始于2002年,每年岁末,每个党小组都要邀请村民代表和党员一起对支部党员进行民主评议。评议结果通过村务公开栏、《阳光月刊》在全村公开。

  这种“带辣味”的方式激励党员多为群众办实事,促使末位党员努力改进,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度也在点滴积累中提高。

  9组村民王渭林自豪地告诉记者:“现在,村干部的收入也由我们说了算。”每年年终的村民代表大会上,村干部都要作述职报告,由群众评议。根据干部的工作表现,由村民写下自己认为村干部应得的报酬,放进投票箱。对村干部来说,只有办事公道,替群众着想,自己的腰板才挺得直。

  服务于民,取信于民,干群关系哪有不好的道理?

  从20岁起就做榨菜生意的钱建康,当时生意做到了全国各地。10年后,他还建立了自己的建筑工程队,是当地有名的经商能人。可为了更好地为村里6000多名群众服务,他放弃做生意,一心一意办村事。

  记者跟着钱建康走在谢家路村,一路上,村民们都亲热地跟他打招呼,有人喊他“建康”,更多人习惯喊他“阿康书记”,像家人一般亲热。

  80岁的村民沈小和突发高烧,卧床不起,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给钱建康,钱建康二话不说请来社区医生,上门为老沈挂盐水,还忙前忙后,悉心照料。

  农忙时节,1组村民单杏冬不小心摔坏了腰椎,她的丈夫双手残疾,婆婆也瘫痪在床,一家人欲哭无泪。该组党支部书记章先荣带领全组党员丢下自家的农活,把单杏冬家的两亩油菜收割了,还特意让女党员上门护理她……

  别人不愿碰、不敢管、不知道怎么办的事,钱建康领着村干部总是率先站出来。

  与村民感情近了,许多棘手的事情也好办了。

  村里土地征迁,沈小和的房子一直拆不动。钱建康上门做工作,老人一看是他,眼圈红了,说:“就冲你照料我看病的那份情,这回征迁我按照政策办。”

  去年11月6日,村民老段回家途中遇车祸去世,家属悲痛万分,有人劝他们“闹一闹”。村党委副书记陈新尧及时上门慰问,还说:“你的事就是村里的事。善后事宜由村里协助解决。”家属们被感动了,当即表态“都听村里的”。

  钱建康有句名言:“农村工作,没有什么统一的模式,关键是和村民融到一起。”在谢家路村,哪家亲人去世,村干部都会上门慰问;哪家有人生病住院,村干部都会拎着水果、鲜花看望。如今,就连村里的外来住户都知道“有困难找村干部”。对谢家路村村党委来说,辖区住户都是自己的家人,没有先来后到之分。

  外地的村干部到谢家路村学习经验,临走前看到村池塘边上的“和谐亭”,由衷赞道:“用‘和谐’两字来概括谢家路村的干群关系再恰当不过了。”连续13年来,全村没有发生一起信访事件。

  这些年,全村新建15公里的环形村道水泥路,新完工的农村污水处理工程惠及900户村民。建立“支部+市场”、“支部+协会”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两个,建立占地2000亩的新大陆农业科技园区,培育种养大户25户,培育年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26家,其中,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两家。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75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30098元。

  在谢家路村党员干部心中:群众的心声,就是我们的心声;群众的期盼,就是我们的期盼;群众的欢笑,就是我们的欢笑。

标签: 走访民情|服务群众 责任编辑: 施菲菲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